□ 本报记者 王家梁
□ 本报见习记者 胡特旗
□ 本报通讯员 朱彬彬
立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际,以“青少年模拟法庭”为创新载体,整合“家庭+学校+司法+社会”多方资源,推动青少年从普法“旁观者”变为站上普法“C位”……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从贵州省贵阳市委政法委了解到,针对未成年人普法中“你讲我听”传统模式效能不足等问题,贵阳政法机关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激活法治教育活力,显著提升普法质效,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注入了新动能。
凝聚各方力量
据贵阳市委政法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杨兆帅介绍,“如何让未成年人普法宣传教育受欢迎、有实效,凝聚各方力量协同发力、探索创新是关键。我们将‘青少年模拟法庭’作为突破口,构建以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司法局为统筹核心的‘司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体系,实现从方案设计到落地执行的全流程闭环推进”。
司法机关发挥专业支撑作用,法院、检察院提供全程业务指导,法官、检察官在活动后开展针对性点评,结合真实法条解析案例,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司法庄严与权威。贵阳市律师协会统筹京师贵阳等8家律所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律师提前进驻校园开展岗前培训,从庭审流程、发言话术到角色定位进行手把手教学。学校负责筛选学生角色、提供场地保障,家长以观众身份全程参与,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此外,市文明办、市妇联、团委联动开展“护蕾向阳”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市委网信办将模拟法庭与未成年人网络普法有机结合,提供多维度宣传支持。
“看到青少年参与活动时的热情与收获,更坚定了我们投入专业资源助力法治教育的决心。”京师贵阳律师事务所主任李霞表示,律所将持续深耕青少年普法领域。
分龄定制案例
“通过角色扮演才真正明白,校园霸凌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参与活动的学生肖锦霏的感慨,道出了贵阳“青少年模拟法庭”的实践精髓——以精准化、场景化设计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
在场地安排上,贵阳采取“固定+移动”模式,既组织学生走进法院、律所等专业场所,也将“移动法庭”搬进中小学课堂。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70期模拟法庭活动,其中22期在律所举办,48所中小学迎来“校园法庭”,实现青少年“不出校门当主角”的普法便利。
案例选择坚持“分龄定制”,针对10岁至18岁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生活场景与法律需求精准设计:面向小学生的案例聚焦“游戏大额充值退款”“校园物品损坏赔偿”等身边事;面向中学生的案例则围绕“校园霸凌法律责任”“禁毒防线构建”“正当防卫界限”等重点问题,确保每个案例都可感可及。
活动流程注重“全真体验”,学生通过抽签确定角色后,需接受着装规范、庭审发言等系统培训。庭审结束后设置的法律知识问答、“学法之星”评选等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严肃的法治教育变身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成长课堂。
法治浸润人心
随着“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的持续开展,法治意识正从校园向家庭、社会延伸,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
在青少年群体中,法治认知实现从“知”到“用”的跨越。9000余名参与过活动的学生不仅能明确“校园霸凌违法”等基础法律常识,更掌握了“遇侵害找老师、报公安”等维权方法。多名扮演“被告人”的学生坦言,真切感受到“冲动的代价”,守法意识显著增强。活动覆盖学校的校园欺凌发生率明显下降,学生主动报告纠纷的意识大幅提升。
家长群体的法治观念也发生转变。5000余个观摩家庭深刻认同“孩子犯错家长需担责”的理念,活动后有1000余组家长主动向律师咨询家庭法治教育方法,“法治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成为共识。
在社会层面,贵州广播电视台、“学习强国”贵州平台等媒体纷纷报道,黔微普法对清华中学活动的全程直播引发网友热议,“这样的普法接地气、有实效”成为普遍评价。更重要的是,以“模拟法庭”为纽带,贵阳市初步建立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联动机制,实现教育与司法资源无缝对接,“人人护未成长”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青少年模拟法庭’的探索将在贵阳成为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演绎’的‘案件’类型也将更为丰富,还会有更多‘小法官’敲响法槌,持续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让青春在法治阳光下向阳生长!”贵阳市司法局副局长唐明鸿说。
编辑:申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