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时评
□ 林楠特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10起2025“守护消费”铁拳行动典型案例,其中3起有关“幽灵外卖”的案件引发广泛关注。在这些案件中,有的商家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却利用同一线下门店在平台开设多个线上经营主体;有的伪造许可资质,虚构实体信息,伪装成“连锁”经营。
近年来,外卖已深度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成为民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行业规模快速壮大,一些商家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造假手段入驻平台,导致消费者按网络公示的许可信息找不到实际店铺,形成所谓的“幽灵外卖”。这类店铺往往没有实际办公地点或资质,存在卫生条件差、食材来源不明、加工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不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像毒瘤般侵蚀行业生态、破坏市场环境、威胁食品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都明确了平台的管理责任。“幽灵外卖”的滋生,平台难辞其咎。正如公开的典型案例所示,某平台运营商既未严格核验商户证照,也未履行线下审查义务,并且在13家商户未上传营业执照或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给予审核通过,还有平台运营商没有及时发现部分商户更换营业执照后,经营场所与食品经营许可证不符、实际地址与公示信息不一致的问题,从而为“幽灵外卖”敞开大门。对此,监管部门依法对失职平台运营商开出罚单,有力警示相关企业必须严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平台审查义务。
外卖平台连着千家万户的“舌尖安全”,绝不能给“幽灵外卖”容身之地。杜绝“幽灵外卖”,平台必须扛起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强化审核把关,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商户资质开展多维度核验,确保入驻商家证照资质真实有效;另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线上商户开展随机线下核查,一旦发现“幽灵外卖”,立即制止并向监管部门报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细化监管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压紧压实平台责任,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消费者也要积极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举报。总之,唯有凝聚多方合力,方能铲除“幽灵外卖”的生存土壤,守护好“舌尖安全”,推动外卖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编辑:申旭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