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玉璟 郭君怡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草原那达慕开幕式上,20名“国家的孩子”向草原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行礼致谢,年迈的额吉将他们揽入怀中,就像60多年前将他们领回家中一样,眼中充满了爱与疼惜。这一幕让在场观众无不为之感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粮食短缺,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孤儿院内,几千名孤儿面临着营养不良的问题,其中最小的才刚满月,最大的也不过六七岁。危急时刻,党和国家决定把孩子们送到牛奶和肉食相对充足的内蒙古草原上,交给牧民抚养,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获悉,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孩子”寻根溯源、找寻来路的愿望愈加强烈,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多举措开展工作,以办案的专注与韧劲,努力为“国家的孩子”寻根。目前,在公安机关的助力下,已有50名“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为“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增添了一部鲜活感人的团圆篇章。
推动寻根行动高效开展
据了解,锡林郭勒盟是当年接收“国家的孩子”人数最多的盟市之一。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在工作中发现,随着年事渐高,“人生当知来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他们当中的部分人曾尝试自行寻亲,但收效甚微。
记者了解到,2021年公安部开展的“团圆”行动让许多有寻亲意愿的“国家的孩子”看到了曙光,他们纷纷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在全盟范围内启动为“国家的孩子”寻根工作,并于2023年以专班形式实体化运行。
为确保工作质效,2023年4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制定了《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流程,多渠道推进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刑事侦查总队副总队长张鑫告诉记者,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充分发挥刑事技术在服务民生工作中的支撑作用,总结形成了“采集+建档”一站式信息管理机制、“网上+网下”核查机制、“认亲+团圆”全流程服务和“媒体+社会组织”多方联动的工作模式,专项行动也从服务全盟不断向服务全区及区外有寻根意愿的“国家的孩子”推开。
夯实精准寻根数据基础
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通过“科技赋能+基础攻坚”双轮驱动,构建起精准寻根长效机制。
据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白嘎利介绍,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对“国家的孩子”的年龄、照片、领养情况、现居住情况、自行寻根等信息详细登记管理,建立“一人一档”寻根工作台账,由专人负责对接,并多渠道向公安机关内部推送“国家的孩子”信息、血样采集、寻根咨询等信息。
同时,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还依托全国公安机关数据库,潜心运用DNA技术,创新检验比对技战法,全面开展亲属信息检索、比对及核查工作,有效提高寻根比中确认率。
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已采集“国家的孩子”血样931份、寻根家庭血样188份,排查家系2000多个,排查个体4000余名,分析排查寻根数据超5000条。
拧紧全民参与寻根链条
寻根是一场双向奔赴,为“国家的孩子”成功寻根离不开检验技术的成功应用,更离不开寻根两地的联动协调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专项行动开始时,‘国家的孩子’均已年过花甲,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单靠公安一家推动,影响有限、效果有限。”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支队长李剑三说,“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积极与社会各界开展联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参与,积极协调志愿者寻根组织、民间机构等20余个团队和100余名志愿者、爱心人士投入专项行动中,并通过协调各级媒体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形成了现有的联动机制”。
记者注意到,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先后被多家媒体跟踪宣传报道,同时公安机关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采用“专题报道+新媒体直播+融媒产品”相结合的形式,发布当事人寻根信息和成功案例,对专项行动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使社会各界对寻根行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在社会各界持续努力下,跨越半个世纪的骨肉团圆故事接连上演。
下一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将不断通过技术迭代和机制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质生态”,在采集“国家的孩子”及寻根家庭信息、血样的同时,结合其他专业技术辅助寻根,提升比对成功率,形成民生警务与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双向赋能,续写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与寻根团圆的时代新篇。
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