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一场跨越八十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探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2025-07-30 06:44:3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本报记者 韩潇 文/图

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面向社会公众恢复开放,《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吸引大批观众前来观展。记者今天从纪念馆获悉,截至7月27日,参观人数达20余万人次。

图为抗战馆讲解员为参观群众讲解。

“此次展览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抗战馆讲解员为参观群众介绍。7月27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宛平城抗战馆主题展览,探寻一场跨越八十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历程。

珍贵文物映照烽火岁月

“妈妈你看,照片里也是妈妈和儿子。”5岁的北京市西城区小朋友乐乐指着一张女战士怀抱婴儿的照片说。妈妈告诉他,照片主人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和她的儿子。

主题展览第一部分展柜里,展示着1936年伪满滨江省警务厅给伪民政警务司关于赵一曼的报告。这是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也是首次展出。报告提到,赵一曼被逮捕后,“排除万难而脱逃”的原因是为了“再投到赵尚志的麾下去,作一个抗日战线的斗士”,真实记录了赵一曼忠于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赵一曼在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中写到,字迹虽历经岁月侵蚀却力透纸背,每一个字都像重锤般叩击人心。

“虽然孩子还小,但我希望早点培养他的爱国意识。这次展览就是很好的机会,能够让他更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乐乐的妈妈告诉记者。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一则《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原文被放大并“搬”上展墙,一行行大字尤为醒目,字字千钧。主题展览第二部分“七七事变”场景,瞬间将观众拉回88年前的卢沟桥畔,也是很多观众反馈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之一。

破败的城墙、威武的卢沟石狮旁,玻璃展箱中静静陈列着沈忠明烈士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沈忠明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落款时间为1983年12月22日。“沈忠明烈士是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时年27岁。”抗战馆讲解员介绍。

“看着沈忠明烈士的证明,好像真实触摸到七七事变的历史,回到那段自强不息的烽火岁月。”前来参观的杭州游客魏铭说。

讲解员介绍,除了赵一曼的报告和沈忠明的烈士证明,洛川会议记录、《论持久战》日文版、关东军残忍杀害杨靖宇后在他的头颅前的合影、彭雪枫赠送给抗大四分校学员冯健的钢笔……展览有三分之一的珍贵文物都是首次展出。

情景互动激发爱国热情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艺术生林子昂和爷爷被一个巨型黑胶唱片所吸引。站在唱片前,耳畔传来《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一旁的展柜中,珍藏着1939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在印度灌录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印证着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以乐战敌的赤子之心。林子昂轻触互动屏切换曲目,《毕业歌》《五月的鲜花》等一首首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抗战旋律接踵而至。

林子昂说:“我是学音乐的,这次专门陪爷爷来参观展览。爷爷是抗美援朝老兵,在战场上受过伤。他耳朵不好,一直戴着助听器,但听到国歌还是会很激动。爷爷一直教育我要珍惜先辈的付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也要以爷爷为榜样,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让中国艺术传向更远的地方。”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来自河北省沧州市的一位历史老师在地道战展览的互动屏幕前为围观的孩子们唱歌。他说,地道战就在我们河北任丘,是华北平原地区民众在对抗现代化日本侵略军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人民智慧。

“此次参观研学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展览都是实物展品和场景展示相结合,有很多半开放式展柜和情景式展柜,互动性和参与感强,孩子们自主探索的欲望大大增加,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和爱国热情。”河北沧州某研学团带队老师对记者讲述参观感受。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在展厅复原——红色条幅上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投票箱、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委员会献给中共七大的贺幛等也同时展出,毛泽东的代表证也出现在“会场”。红色封皮内左页上方,两行横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下方竖印“代表证”,旁边是手写的序列号;右页上方横印座号、姓名和注意事项。当时,毛泽东坐在1排7号。

复原场景的长条木桌上藏着“时空机”,中国地质大学学生雷鸣参考当时的座次表,择席“参会”。前方大屏幕上播放着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影像资料,雷鸣说:“党的七大在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坐在木桌前,好像自己也回到当时的会场,这种感觉很奇妙。”

现代科技助力历史叙事

“5098张照片,反映了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共计5098天的奋斗历程,它是很多人的一生,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涅槃重生。”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说。

在负一层展厅扶梯旁,一面巨型照片墙将5098张抗战老照片整齐排列,通过光影的明暗调节,照片在墙面上缓缓流转,最终在中央勾勒出一个熊熊燃烧的巨型火炬,如同一幅横跨14年的历史长卷。仔细看,里面有战火纷飞的场面、满目疮痍的城市,也有抗战胜利时众人的欢呼雀跃。

“我刚从南京大屠杀展区出来,里面昏暗的灯光让人很沉重,但下一个展区立刻由暗到明、由冷到暖。展厅的色彩色调、灯光变化等都设置得很棒,让人有种从苦难到辉煌、由悲怆走向胜利的情感起伏,非常具有感染力。”来自湖南大学的陈佳薇对展厅灯光印象深刻。

主题展览设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深切缅怀抗战英烈”专区。在这个特别的展区,馆方用AI技术修复了烈士肖像。屏幕上,每位烈士的笑容明亮温暖。满头银丝的退休干部凌峰仰头凝望许久说:“我年轻时也当过兵,后来转业到地方。很多英雄牺牲时还是青年,他们在那个山河沦丧的时代坚定地选择了民族大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抗战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展览运用现代科技和多样化展示手法,增强观展感染力和生动性,注重营造整体氛围和场景化表达;注重文物档案多维展示,重点文物立体展示,强化组合叙事,将文物与特定的历史场景和故事情节相结合;注重提升艺术品质,结合展览具体内容,适当运用契合主题的油画、国画、雕塑等艺术品,提升展览艺术张力;注重细节呈现,从细处巧妙布置文物史料,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做好个体化叙事。

“展览全面展示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雄壮史诗。”抗战馆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北京7月29日讯

编辑:申旭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