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防汛抢险
□ 马树娟
在2025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侵袭。面对汛情,真实、准确的信息至关重要。然而,当公众目光聚焦防汛一线时,一些闻“汛”而生的谣言却如同“隐形洪水”,在网络上悄然蔓延,干扰防汛救灾大局。
从公安机关公布的情况看,这些涉汛网络谣言主要有5类:张冠李戴型,通过嫁接异地灾情视频制造“身边发生灾难”的错觉;旧闻翻炒型,把历史灾情包装成新近发生的新闻;虚构数据型,随意捏造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和受灾面积;伪造救援型,冒用权威部门名义发布虚假信息;夸大其词型,对确实发生的事件肆意“添油加醋”。这些谣言虽然手法不同,但都严重干扰防汛救灾秩序。
此类涉汛谣言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为博取关注编造虚假信息;另一方面,社交平台的即时传播特性加速了谣言的扩散,而部分网友缺乏辨别力、盲目转发,进一步放大了谣言危害。特别是在汛情紧张时,这类信息极易“裂变式”传播,既误导公众认知,又扰乱防汛救灾秩序。因此,打击此类谣言既是在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更是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我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态度是“零容忍”。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扰乱公共秩序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刑法也明确规定,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虚假险情、灾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须负刑事责任。近期多地警方依法查处上百起涉汛网络谣言案件,不仅为公众还原了真相,也向全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任何利用灾情博取关注、制造恐慌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防汛救灾需要全社会凝聚合力,而守护清朗网络空间是其中重要一环。权威部门要第一时间发布灾情动态以正视听,网络平台需强化内容审核筑牢防线,每一位网民也应提升媒介素养,对未经证实的信息保持审慎态度,不盲从转发,莫让网络谣言给防汛救灾添乱。唯有全社会共同做到依法上网、理性发声,才能严防网络谣言干扰,为防汛救灾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康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