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的细节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漫画/高岳
7月14日晚上11点,刚下夜班的李红戴上耳机,播放手机里收藏的歌曲,启动电动自行车,驶向4公里外的家。
这段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的夜归路,既有灯火通明的夜市,也有相对僻静的路段。
“独自走夜路,不是我胆子大,是在鹤壁生活真的感觉很安全,走到哪儿心里都踏实。”李红对同行的《法治日报》记者如是说。
不一会儿,路过一个四季红火的烧烤夜市。李红熟练地停好车,向摊主喊道:“烤5串羊肉串,再烤个烧饼,夹到饼里。”“好嘞!”摊主边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边应声。
“我在网上看到有些地方夜市会发生纠纷甚至起冲突,但在我印象里,我们这儿的烧烤摊从来没出过这种事。坐在这儿,享受的就是这份安稳的人间烟火气。”李红感慨道。
这时,摊主将金黄酥脆、夹满肉串的烧饼递到李红手中。她咬了一口:“还是老味道!”
正吃着,一辆警灯闪烁的警车缓缓驶过,停在不远处。记者看到,民警下车后仔细检查了路边的车辆,查看是否有车主疏忽未锁车门。
“夏天开车来夜市的人多,常有‘马大哈’忘锁车门。昨天我看小区微信群里的警情通报,才知道最近发生了几起拉车门盗窃案。”李红告诉记者。
她翻出手机信息:7月13日凌晨1时许,4名犯罪嫌疑人组成盗窃团伙,从外地流窜到鹤壁市区后,骑乘共享单车在马路两侧徘徊。正在巡逻的民辅警发现后上前盘查,当场从他们携带的背包中查获了破窗器、汽车遥控解码器等作案工具。
于是有民警在微信群里提醒说:汽车不是保险箱,不要将手机、现金、首饰等贵重物品放在车里。夜间停车后,要立即锁好车门,离开车子时,要用手拉一下,看是不是锁上了……如果发现车内财物被盗,要第一时间报警。
“多亏民警提醒,我才知道有不法分子用汽车遥控解码器干扰车主锁车,等车主离开后,他们就打开车门进行盗窃。现在我和我老公都养成了锁车后拉一把车门确认的习惯。”李红说。
“一年四季,晚上总能看见警灯,心里特踏实。”一旁的烧烤摊主笑着插话,“以前摆摊怕有人喝多闹事,现在警车巡逻到凌晨,民警还常来提醒‘打架成本高’,我这生意越做越红火,干劲儿也更足了。”
“是啊,下夜班路上常看到警灯,我也觉得特别安心。”李红点头附和。
享用完夜宵,李红再次启程。明亮的路灯下,不时有骑行的人从身边驶过,还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嬉笑着在路边行走。
在离她家不远处,有个街面警务站,这一下又打开了李红的话匣子。
“那警灯旁边设有便民自助服务终端,24小时对群众开放。我试过,开户籍证明不用再赶工作时间,凭身份证按提示操作,2分钟就打印好了,特方便。”李红告诉记者。
“我邻居张某把车停在小区外,车内两条烟被盗。他本来觉得损失不大不想报警,路过警务站时顺口提了一句。没想到下午民警就通知他窃贼抓到了,让他去领烟。这事之后,张某总跟邻居们说‘警务站虽小,守的是咱老百姓的大平安’。”李红回忆说。
据鹤壁市公安局治安防控中心主任王永飞介绍,街面警务站在通过智慧警务服务群众的同时,按照“秒级反应、快速到达、警种联动、协同处置”的原则,充分发挥距离近、反应快的优势,根据街面发案的季节性、地域性、时间性等规律特点,实时进行动态分析,进一步优化“网格布警、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巡逻处警”接处警勤务,纳入全市110快速反应体系,实现巡处一体化,确保群众报警和紧急求助得到及时高效受理处置,为群众拧紧“安全阀”。
行至家门口,望着不远处依然亮灯的警务站,李红轻声感叹:“这深夜亮着的灯,还有路上巡逻的警灯,就是咱们老百姓心里最踏实的‘平安灯’。能这样安心地上下班、吃夜宵、过平常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编辑:申旭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