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7月28日电 题:做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智慧大脑”——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王超
新华社记者郭中正
夜幕初垂,东部战区某部作战研究室灯火通明。
汇报席上的高级工程师王超手持激光笔,讲解着对于未来作战动态的构想。
“联合作战战场信息环境错综复杂,我愿成为穿透迷雾的那道光。”这句誓言始终激励着王超前行。
2016年,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王超被遴选纳入战区新组建的某保障队。
他敏锐地意识到,摆在他们这代人面前的课题,是尽快从单一战场的“数据中心”转变为联合作战的“智慧大脑”。
“组建之初,‘形联’已有雏形,但与‘神聚’还有距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王超主动倡议相关专业单位来一场“头脑风暴”,突破单一军种和条块分割思维,形成并行作业、数据共享的攻关机制,推动多源信息尽快融为一体,形成合力。
适应联合、融入联合、贡献联合。这些年来,潜心研战是王超的工作常态。
“作为‘造桥的工程师’,我们的工作就是搭起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桥梁’。”面对全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需求,王超决心全力以赴履行好服务主战职能,真正让技术“从纸面嵌入战法”。
白天,他进入指挥席位,学习指挥流程记录作战需求;深夜,他带着数据进机房,一遍遍推演算法。那些天,大家看到最多的,就是王超一个人面对大屏敲击键盘的背影。
在一次联合指挥演练中,某类数据分析准确率不足35%,直接影响了指挥决策效率。王超立即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支撑庞大的数据分析需求。为此,他紧急攻关,连续奋战16个小时,将该类数据分析准确率大幅提升。
经此一役,王超更加坚定了前沿科技服务战场的信心。他运用所学开发出20多种软件工具箱,解决了多项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难题。
“单打独斗还不够,推动高新技术赋能必须集智聚力。”被评为战区学科领域拔尖人才后,王超在单位成立了“战技融合攻关小组”,立志打造一支懂技术、精战术、能打仗的科研团队。
他邀请院校专家、部队骨干共同参与团队建设,推行“技术+战术”双导师带教机制,让团队成员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联战思维”。同时,他紧密跟踪前沿科技发展,编写理论教材、技能手册10余本,研究创新技战术手段5类12种,成为年轻官兵学习成才的“百宝箱”。
在王超带领下,年轻的团队迸发出强劲能量——
团队工程师小陈多次在军地专业比武中摘金夺银;短短几年,团队成员小项从对联合作战力量运用的“小白”变成了团队的青年骨干;科室里,15项全军优秀成果的奖杯摆了一排又一排。
团队成员都说,王超就像一粒种子,撒在哪里,哪里就能结出优质的果实。
王超却说,“一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
王超的二等功奖章,和全家福照片一起摆在柜子里。在他心里,奖章的一半来自于家庭。
虽然和家人聚少离多,但王超经常会隔着电话细心叮嘱家里的事。他的手机里,还一直保存着一条特殊短信。那是在女儿小升初考试前,王超用代码编写的一条动态“加油”程序。父爱像一条无声的涓流,跨越数百公里,浸润着远方女儿的心田。
盛夏夜深。和家人视频通话后的王超又回到电脑前,妻子多年前写的寄语卡片静静地陪伴着他:“如果明天要打仗,我就报名支前,咱们一起上战场。”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