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民政系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在专项整治工作中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28 20:26:5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蒲晓磊

2025年3月,党中央作出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各地民政部门在专项整治工作中扎实推进学习教育各项工作,聚焦殡葬、公益慈善、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领域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让“身后事”成为群众放心事

殡葬服务事关民生福祉,关乎社会文明,不仅体现对逝者的尊重,更彰显对生者的关怀。各地民政部门有效解决群众在殡葬服务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让“身后事”成为群众放心事。

辽宁省本溪市民政局聚焦殡葬领域服务态度、价格透明、廉洁自律等群众关切问题,创新建立“服务-反馈-改进”制度化回访机制,坚决纠治忽视群众诉求、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回访逝者家属3328户,整改问题26项,相关做法获群众广泛认可。

为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证明开具和使用不便民、相关信息不明了、后事办理不联动等问题,贵州省贵阳市民政局依托数字技术,推出死亡证明“一证共享”、遗体接运“一键办理”、殡仪服务“一窗公开”、公墓安葬“一程服务”、后事办理“一网联办”等便民举措。

黑龙江省大庆市民政局全面构建殡葬服务体系,实行“双热线”服务机制——政务殡葬服务专线和24小时直询热线,实现群众诉求“一键直达”。服务热线和双回访机制联办,推动殡葬领域纪律和行风建设显著改变,促进殡葬服务数字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减轻治丧负担的同时,规范了市场秩序、遏制了乱收费行为。

山东省日照市民政局通过“党员干部走流程”“社区网格听诉求”等机制,精准把握群众需求“脉搏”,聚焦“身后事”办理递交材料多、迂回部门多、工作流程长三大难点,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突破重点领域,拓展实现42项“身后事”线上联办,办理时限压缩70%,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提升公益慈善事业公信力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民政部门针对公益慈善领域中的问题自查自纠、分类指导、整改整治,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公信力不断提升。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民政局持续深入防治公益慈善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潜在廉政风险。一是明确治理对象,严查不正之风。将慈善组织和从事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纳入检查范围,动态更新重点检查对象台账,通过“同步梳理、同步排查、同步整治”机制,全力推进不正之风整治,确保问题发现即整改。二是明晰线索来源,强化公开监督。区民政局设置了投诉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广泛收集群众举报线索,同时充分发挥协作机制作用,横向联动、纵向贯通、一体推进。三是严明执法,践行精简高效。组建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组,针对业务活动、财务状况等检查事项明确分工、协同配合、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山东省烟台市民政局坚持“严”字贯穿,打出监督整治“组合拳”。一是刀刃向内开展自查自纠。围绕登记审批、监管服务等核心职能,深入查摆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二是全网溯源推进问题起底。全面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巡察、信访举报、审计反馈及12345市民热线等渠道的问题线索,逐一核查、分类处置。三是多方联动强化重点整治。组建“专家会诊”专班,聘请专业审计团队对40余家机构开展专项审计,委托高校构建慈善组织评估体系,联合财政部门对慈善资金使用管理问题进行集中攻坚,通过三轮驱动推动问题整改落实落地。

完善制度更好保障老有所养

基本养老服务在实现老有所养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各地民政部门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等举措,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北京市大兴区民政局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确保查摆问题真改实改、清仓见底。着力完善制度机制2项,把惠民政策落实、问题解决成效贯穿监督评价全过程。建立月度运营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动态监测社区餐厅、托养服务、医养服务、老年学堂等运营数据,及时优化服务供给,确保服务精准匹配需求。针对中心当月运营薄弱环节,开展专项分析并督导落实整改措施。

山东省滨州市民政局紧扣政策堵点,推动整改落实。会同发改部门对全市103家养老服务机构执行水电气暖居民优惠价格政策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推动33家未执行水电气暖居民价格的养老服务机构落实优惠政策,每家月均缴费减少约1.2万元。会同财政部门采取下发通知、实地督导、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督促县区拨付省级养老服务发展资金178.5万元,有效缓解了养老服务机构经营压力。

福建省厦门市民政局在下沉一线查摆中发现,传统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和日常监管依赖人工填报与核验,任务重、效率低、易出错、难追溯,影响了政府补贴发放公平性、准确性。对此,厦门市民政局创新工作方法,依托“鹭邻享老”智慧平台为全市养老机构及其内部房间、床位赋予唯一身份标识二维码,老年人登记入住之后,二维码对应的数据信息内容即时更新,实现养老机构信息透明化、入住状态动态化、监管核查精准化、服务获取便捷化。

重庆市江北区民政局聚焦养老服务领域老年人权益保护,探索开展养老机构预收费“提存公证”监管模式,将清廉监管融入资金收取、使用、退还全链条。聚焦老年人权益保护,以数字化手段破除形式主义监管弊端,推动降低养老机构非法金融活动风险,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专项整治取得实效;通过整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不到位的问题,倒逼养老机构规范经营行为,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赢,养老机构入住率提高至89%;积极推行“提存公证”监管模式,新入住的100余名老年人全部选择该模式,退费实现当日到账。

兜住兜牢困难群众民生底线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事关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各地民政部门针对审批、排查等环节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兜住兜牢困难群众民生底线。

江苏省宿迁市民政局针对临时救助被动申请盲区多、流程繁琐效率低、部门协同作用弱等痛点,以“三先三后”(先救助后审批、先临时后常态、先民政后专项)核心机制破题,积极推动临时救助与专项救助同频赋能、快速响应与精准救助有机融合,打造分层分类临时救助新范式。

宿迁市民政局坚持主动在先,让“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聚焦质效先行,让“繁琐审批”变“快速响应”;强化协同联动,让“分散发力”变“体系赋能”。通过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实现急难情形及时响应、常规事项高效办理、不同情形精准施策,实现救助覆盖更广、协同合力更强、工作作风更实、群众满意度更高。2025年以来通过“免申即享”获得临时救助的低收入人口达698人,有效发挥临时救助“兜底的再兜底”功能。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坚持以推动社会救助领域专项整治和服务类救助试点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度、服务保障、监督管理和社会参与“四个体系”建设,构建了以社区为平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驻地单位、志愿服务、社会力量等多元融合、精准帮扶的“融救联助”服务体系,拓展了救助的广度与深度,改进了工作作风。

在完善政策制度方面,碑林区民政局以严实细作风,在推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一是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出台《碑林区推行“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不断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3+1”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二是深化多元参与机制。统筹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17个部门53项社会救助政策,建立《社会救助政策清单》等5项资源清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三是强化监测预警机制。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以因病、因残、因灾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收入骤减、支出骤增以及突发严重困难的家庭为重点,建立“线上线下、双线联动”“一横四纵、五线合一”的立体式、全覆盖的困难群众生活状况预警排查网络,实现“应保尽保”。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