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张志攀 李东岳
广西军区某部军官谢亮是一名80后,自2000年入伍以来,他潜心研战谋战务战,探索改进民兵训练方法,牵头编写多部操作手册和训练教案,形成支撑练兵备战系列成果。
近日,一场实战背景下军地联合演练在北部湾港拉开帷幕。军地联合指挥所里,谢亮紧盯态势大屏,根据形势任务,将相关需求保障计划精确分送到各保障单元,敌无人袭扰行动受挫。
这些年,谢亮紧盯国防动员主责主业,多次出色完成重大军事行动和演习任务。
2010年初,谢亮从边防团选调到广西军区机关任参谋。为熟记边境地区兵要地志,他把常用数据整理成小册子,利用零散时间背记一遍;为掌握新配发的一体化指挥平台作战标图,每晚加班结束后标绘一份才回家。有时,为实现一个队标的快捷操作或准确定位,反复揣摩上百次。他跑遍全区所有界碑、哨所和阵地,对辖区所有界碑坐标参数、分队担负的巡逻任务、争议地区具体位置和面积做到“一口清”。
一次,边境某地两国边民互指对方越界耕种。谢亮赶到现场,结合地形地貌、耕地走向,迅速在地图上标定争议地区,根据两国临时协议条款,准确判明对方越界耕种违法行为。经过双方交涉,组织毁除越界耕种作物。
处理纠纷过程中,谢亮发现,有一块面积不到1平方米的耕地新开荒痕迹明显,却不在毁除范围。他带着连队战士沿山脊一路找寻标识物,在一处齐腰深的灌木丛中找到被泥石掩埋的界物。最终,毁除不到1平方米的越界耕种作物,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革命军人既要始终心系国防,更要靠能力固守国门,确保国土一寸不丢。”回忆戍边往事谢亮说。
2021年12月,一纸命令将谢亮调任沿海一线工作。
去年,多款新型装备相继配发。谢亮将训练场直接搬到海上,第一时间联动装备生产厂家,带领骨干边学习理论、边实操验证,梳理细化操作规范流程,编写出16种型号新装备操作手册和配套训练教案库。
然而,实训中拿着沉甸甸的训练教材,民兵不经意的一句“看不太懂”,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如何让民兵一看就能懂、照着就能做,一个基于“数智赋能”的训练转型思路在谢亮脑海中逐渐清晰。随着民兵训练基地改造建设完工,一套集任务指挥、模拟训练、考核评估于一体的模拟仿真训练系统投入使用,实现船不出海、兵不出门就能开展实装操作、实兵演练。
为在复杂条件下全面检验新型设备改造后的性能,谢亮提出将这些设备运用到重大演训活动中,了解更多参数。
北纬20度的夏日,热浪逼人。海上装备狭小封闭的舱体内,谢亮汗流浃背。他反复测试装备性能,掌握第一手数据,提出修改意见。经过100多个日夜奋战,他与厂家一起成功完成样品设计,优化调整。为攻克技术瓶颈,他走访兄弟单位、深度对接厂家,提出精准技术需求,为海上训练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为了对辖区国防动员工作有更全面的认知,谢亮走访重点企业、新兴行业,足迹遍布八桂大地14个地市,详细记录交通、物资、人力资源等潜力,整理数据与政策文件对照分析。
为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新型民兵支援保障力量,谢亮提议,筹建一支新域新质女民兵分队。他带领调查小组跑遍驻地3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事业单位,一份详细精准的潜力数据表让大家欣喜不已。经过岗位需求与能力指标匹配,他们吸收直升机飞行员、快艇驾驶员、网络工程师等一大批新型人才入队。同时,采取预征预储、分级自购等方式筹措一批新设备,一支新型民兵保障队伍羽翼渐丰。
这是女民兵连整组后第一次实兵演习。初夏的北部湾,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暴让海面骤起惊涛,一艘渔船在距海岸线10海里处遭遇狂风,急需救援。女民兵连接到情况通报后,迅速出动快艇、无人机、直升机展开立体式救援。过硬的指挥素养和战斗作风,令后方联合指挥所军地领导为之点赞。
对现有战备训练设施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是一项全新任务。谢亮边学边干,从精心拟制升级改造可行性报告,到打通各类设备上下通联的“经脉”,再到协调多方厂家实现设施设备无缝对接,他和战友用3个月突破多项技术难题,一年后实现流程再造、机制创新,两年内完成全面升级,为提升省军区系统援战保战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他先后完成6项重大课题研究和重点项目建设,其中1项获全军性重要奖项,4项获战区级奖项。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