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中全
“从祖国东北到雪域高原,再到西北边陲,我的选择源于双重身份赋予我的初心……”2025年7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来自吉林的党员律师刘沫含的话语,让所有人看到了一位基层法律人跨越万水千山的坚守。
刘沫含放弃城市舒适的工作环境、连续数年扎根边疆,因事迹突出,先后荣获“日喀则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司法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还被《法治日报》评为“2022年度法治人物”。
雪域高原播撒法治种子
1984年出生的刘沫含,大学毕业后本有一条清晰的职业路径——在一线城市做一名律师,平台优渥、前景光明。但2019年工作群里一则司法部援藏律师招募通知,彻底改写了她的人生轨迹。
“身边的朋友都劝我别冲动,可入党时在党旗下的承诺总在耳边回响。”刘沫含没多想,第一时间报了名。当年7月12日落地西藏,当她抵达吉林省对口援藏地——海拔3844米的日喀则市时,来不及看一眼高原的蓝天白云,就扎进了法律咨询、文书代写、案件代理、普法宣传的忙碌中。
刘沫含定点援助覆盖的高海拔县区是仲巴县,平均海拔5100多米。每月至少一次的下乡,10小时山路颠簸,氧气瓶成了车里的“标配”。高原从不会对谁格外温柔,普法途中突然晕倒、庭审时边吸氧边辩论、深夜被鼻血呛醒……长期低压低氧让她的心肺脾不可逆增大,身体机能下降,甚至患上甲减。但每当想起那位藏族老奶奶,她便浑身充满力量。
那次为老奶奶的女儿办完法律援助,老人攥着她的手,用藏语反复说着“拉图祈(谢谢)”,眼含热泪用额头轻触她的手背——这是藏族人最隆重的致谢礼仪。
“那双手布满老茧,却暖得能焐热人心。”刘沫含说,那一刻她懂了,自己播撒的法治种子,正在高原生根。
四川籍农民工邱某被电击致终身残疾时,家里正等着他寄钱给老人治病、供孩子上学。雇主、发包方互相推诿,邱某拄着拐杖在寒风里奔波了数月未果,来到日喀则市法律援助中心,刘沫含接案后,连续加班走访,了解情况,固定证据,据理力争,最终为他争取到76万余元赔偿。
“你是我的恩人!”邱某送来的锦旗上,烫金的字被他的手摩挲得发亮。
2020年7月,原定一年的援藏期满,同去的律师都回了内地,刘沫含却递交了续签申请。2021年7月,她再次续签。当第三次告诉父母自己的决定时,母亲的筷子顿了顿,没说话;父亲放下碗筷,默默走进了房间。
“重阳节那天,在亲戚的微信朋友圈看到母亲胳膊上打着绷带,腿上打着石膏,我当场就哭了……”原来母亲骨折手术已经做完一个月,怕她分心一直瞒着她。刘沫含对着电话哽咽,母亲却在那头笑:“没事,妈好着呢,你安心工作。”
3年援藏,日喀则的景点她几乎没去过。
“听说林芝的桃花很美,但3年中一次没看过。”她总说:“先把活儿干好,风景不会跑。”
伊犁河谷浇灌法治之花
2022年7月,当刘沫含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选择去新疆巩留县时,身边人又一次“看不懂”:“刚从高原下来,又要去边疆?”她却笑言:“法治阳光不能只照到日喀则,也得洒进伊犁河谷。”
巩留县地处天山脚下,汉、哈、维、回等多民族聚居。“这里的群众太需要法律服务了,但非常缺少专业人才。”刘沫含到岗第一件事,就是跑遍全县8个乡镇的村屯,记下密密麻麻的民情台账:“塔斯托别乡的哈萨克族牧民常因草场边界起纠纷”“东买里镇的农民工讨薪难”“孩子们的法治课太少了”……针对这些问题,她开出“三张药方”——培育“法律明白人”、当好法治副校长、守好公共法律服务大厅。
在“法律明白人”培训课堂上,刘沫含总爱用家常话讲法。“比如讲家暴,我就说‘拳头不是家法,法律才是靠山’;讲合同,就拿牧民卖牛羊举例……”刘沫含的课总是座无虚席。
哈萨克族学员巴丽更吉尼西别克说:“刘律师讲的都是咱身边事,听完就知道咋用法律护着自家的地、牛羊和人了。”
如今,巩留县200余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了化解矛盾的“活字典”。
2023年3月,巩留县第二中学的法治副校长聘任仪式上,刘沫含接过红彤彤的聘书时,手微微发颤。“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她创新推出“法治副校长接待日”,每周三下午在学校值班,解答学生的成长烦恼:有人问“爸妈总吵架怎么办”,有人说“被同学欺负不敢说”。她还带着动画、案例进校园,把未成年人保护法讲成“青春盾牌故事”,孩子们喊她“刘妈妈”。
援疆两年,刘沫含办理案件100余件,解答咨询1000余人次。她的法援日记里写着:“法治的种子,要埋进泥土里才会发芽。这里的群众需要我多待一会儿,那我就再留一年。”
2023年服务期满,她再次申请延期一年。“如果人生重来,我还是会这么选。”刘沫含说。
万里征途坚守法治初心
如今回到吉林的刘沫含依旧停不下来——去学校讲法治课、给未成年人做法律援助、认领资助家庭贫困儿童……
5年边疆岁月,在她身上刻下了太多印记:因长期服药脸部略显浮肿、爬两层楼就喘、面对父母时眼底藏不住的愧疚。但她说,自己收获更多。
“作为党员,我响应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作为律师,我让法治的温度穿越了语言和地域。”在国务院新闻办见面会上,刘沫含的话掷地有声。她记得拉某的故事:那个被家暴10余年的藏族妇女,最初连报警都不敢,在她帮助下学会保留证据、果断离婚,如今开了家小茶馆,逢人就说“法律是我的护身符”。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刘沫含说,当看到农牧民守住了草场、农民工拿到了工资、孩子们眼里有了光,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如今,她的手机里还存着藏区牧民发来的格桑花照片,存着新疆阿姨寄来的哈萨克族刺绣。那些跨越山海的牵挂,成了她继续前行的力量。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