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潘从武 文/图
□ 本报通讯员 高坤
七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骄阳似火,七彩山下的卧里托格拉克镇,万亩瓜田如无边无际的绿色锦缎,饱满的瓜身披着金黄网纹,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空气中弥漫的瓜香里,藏着万千瓜农一年的期盼。
清晨八点,瓜农阿不力孜麦麦提踩着田埂将新摘的伽师瓜装上三轮车,加入浩浩荡荡的“运瓜大军”。数百辆电动三轮车满载希望,沿着乡间公路向新疆果品(伽师)批发交易市场汇聚。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伽师瓜交易枢纽,也是“藏蓝身影”守护“甜蜜经济”的主阵地。
“合同都签了,哪能说不收就不收?”近日,在交易市场装卸区,民警张亚北的声音穿透嘈杂的车流。
一位客商正与瓜农争执,原来对方以“市场波动”为由临时毁约。张亚北翻开调解记录簿,笔尖划过“诚信经营”四字:“您看这瓜,颗颗都是村民早早起床挑选的,您摸摸这瓜藤还新鲜着呢。做生意讲的是长远,失信一次,以后谁还敢跟您合作?”
经过半个小时的调解,客商最终按合同收购,瓜农粗糙的手掌紧紧握住民警的手,眼角的皱纹笑成了月牙。
针对产销旺季矛盾纠纷集中的特点,伽师县公安局卧里托格拉克镇派出所将调解室“搬”到市场里、瓜田中,推出“现场调解+普法宣传+风险预警”三位一体工作法。数据显示,今年旺季以来,该所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62起,帮助村民挽回损失超35万余元。
“伽师瓜就是瓜农的‘口粮’和‘饭碗’,丢了它,全家的日子就没了奔头。”卧里托格拉克镇派出所副所长胡晶涛的话,道出了伽师瓜对当地人的分量。伽师县的伽师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62万吨,是数万个家庭的“钱袋子”。
产销旺季里,交易市场总是人声鼎沸。广东客商的粤语、浙江老板的吴语与本地村民的维吾尔语交织,装满伽师瓜的“甜蜜速运”正等候发车。可热闹背后,合同纠纷、货款争议等矛盾也随之增多。
“前几年有客商临时毁约,一车瓜少卖好多钱,心疼得我好几天饭都没吃下。”摊主阿力木·艾山说,“现在不一样了,民警就在市场里,有事儿喊一声就到。”
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镇派出所民警走进田间地头,帮助瓜农采摘瓜果。
卧里托格拉克镇派出所组建“护瓜小队”,清晨帮瓜农抢收、中午在市场巡逻、傍晚调解纠纷,汗水混着瓜汁浸透警服是常事。
“我们算过,旺季时每天至少有3000人次在市场流动,各类货车进出量达500余辆,治安管理压力陡增。如果矛盾不及时化解,很可能影响整个交易链。”胡晶涛说。
“伽师瓜,老汉瓜,香甜可口人人夸;陌生链接别乱点,诈骗陷阱正等咱……”在交易市场里,民警拿着扩音喇叭念起反诈顺口溜。这是卧里托格拉克镇派出所的“土办法”。考虑到不少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手机使用不熟练,民辅警们把反诈知识、交通安全要点编进顺口溜,用伽师瓜作引子,让大家一听就懂、一记就牢。
“以前有人说‘卖瓜也要先打保证金’,我差点转钱过去,多亏民警天天念叨‘交易转账要谨慎’。”瓜农麦麦提玉素甫说,现在他每次和客商签合同,都会先请民警看看条款,“心里踏实”。
除了“顺口溜宣传”,警方的守护细致到了每个环节。市场门口,民辅警会拦下未戴头盔的电动车车主:“现在运瓜的车多,万一碰伤了,赚的钱可能还不够看病。”
瓜田里,民辅警还会提醒雇人采摘的农户:“记得给工人说清楚工钱和时间,免得事后起纠纷。”就连长途运输司机,也会收到民警递来的“安全卡”:“路上别疲劳驾驶,伽师瓜娇贵,可不能出岔子。”
这份“踏实与细致”,也让外地客商把伽师当成了“第二故乡”。
连续5年从广东佛山来收瓜的张先生,手机里还保存着多年前与民警的合影:“市场里随时能找到警察,不管是调解纠纷还是合同出问题,他们随叫随到。去年警务室民警带着我到各村收瓜,又当导游又当翻译,老百姓开心我也省心。”如今,他每年从伽师发往广东的瓜近1000吨,还带动了多个客商老乡来这里做买卖。
从田间地头的叮嘱到交易市场的守护,从纠纷调解到安全宣传,藏蓝身影与瓜田甜香交织,不仅护住了25万亩、62万吨伽师瓜的产销路,更护住了“中国伽师瓜之乡”的金字招牌。当夕阳为七彩山镀上金边,运瓜的三轮车仍在乡间公路上穿梭,警灯闪烁的巡逻车与它们相向而行。
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