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完善法律“工具箱” 治理过度医疗乱象

2025-07-24 17:30:19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标准+

近期,湖北一医院被查出过度医疗事件上百例,令人触目惊心。据新华社报道,卫健部门对黄石博仕肛肠医院的调查报告显示,125份抽查病例中,113份存在过度医疗行为;就诊患者手术率超90%,远超当地平均水平。目前,该院因过度医疗问题被提起公益诉讼。该案例是当前医疗乱象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折射出的行业痼疾令人深思。舆论认为,整治过度医疗乱象不能止于个案查处,更需不断充实完善法律“工具箱”,建立长效应对机制。

(来源:《深圳商报》)

媒体认为,创收压力、行为隐蔽、惩处失衡等原因导致过度医疗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综合新华社、南方网、大河网等媒体观点,一是创收考核承压。有涉案医生表示,医院有创收考核指标,科室利润与医护人员收入挂钩。面对考核压力,许多医生迫不得已成为过度医疗的“帮凶”,想方设法从患者身上捞钱。二是行为隐蔽性强。过度医疗违法行为相对隐蔽,医学术语的专业壁垒、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都为不良医疗机构提供了天然的保护伞。治疗方案的解释权在医生手中,患者通常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只能“任人宰割”,吃下哑巴亏。三是违法成本较低。即使过度医疗违法行为被查处,涉事医院和医生受到的惩罚也相对较轻。依照现有行政处罚手段,除直接关停外,最高只能对医院处以5万元罚款,对日均流水数万的医院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来源:《检察日报》)

舆论呼吁不断充实完善法律“工具箱”,多措并举防范过度医疗乱象。一是细化完善法律法规。目前,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师法等相关法律仅规定医疗服务提供方不得对患者实施过度医疗,但并未规定处罚手段。业内人士呼吁,进一步完善过度医疗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过度医疗认定标准和责任划定机制,科学设定对违法医院和医生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执法者有法可依。

二是形成执法监管合力。新华社报道称,2019年来,一些地方医保部门从卫健部门分离后,双方信息互通和工作联动减少,违法线索共享受到影响。专家建议,卫健、医保、公安等部门和检察机关应建立信息线索互通渠道,进一步加大行政司法衔接力度,提升打击质效,形成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同时,鼓励群众直接向有关部门举报过度医疗违法行为,加强医疗行为监督。

三是提升公众维权意识。南方网文章称,做好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减少医学知识信息差所带来的过度医疗,同时提升公众的权益保护意识,注重对诊断证明、费用清单等证据的保护,以法律手段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湖北立丰律师事务所律师程客彬还建议,若怀疑遭遇过度医疗,患者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诊断证明、检查报告、费用清单等,依法维权。

参考资料:

1.新华视点|黄石博仕肛肠医院过度医疗问题追踪

2.全国首例过度医疗公益诉讼案:125份病历中113份存在过度医疗

3.河声丨过度医疗何时休?从黄石博仕医院看民营医疗乱象

4.锐评|九成患者都要“挨一刀”?手术台怎能沦为“收银台”

5.南方网评:过度医疗,把救死扶伤的手术台变成了“收银台”

6.当医疗变创收,过度就难以避免

舆情分析师 耿梦然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