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海口“幼童被关铁笼”视频热传 官方处置稳妥获认可

2025-07-24 17:30:12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标准+

舆情综述

6月16日,一则“男子当街将孩童关在铁笼”的视频在网上传播。网传视频显示,海口市龙华区义龙路一辆红色农用三轮车上有多名未着衣孩童,其中一名幼童蜷坐在铁笼内,附近市民将车辆拦停并报警。“@新京报我们视频”从当地警方处获悉,母亲和幼童有智力缺陷,父亲把孩子关进铁笼是为了防乱跑,警方要求幼童父亲不能采取极端管控措施。不少网民气愤称“是什么样的父亲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有怀疑幼童遭拐卖、虐待,质疑警方调查不深入。

网传“幼童被关铁笼”视频截图

6月17日,央广网报道称,海口市公安局经调查确认,涉事人员系一家人且身份证件齐全,于6月15日从省外乘坐轮渡到海口,笼子放在车边作隔挡用,幼童在玩耍过程中自行爬入,不存在违法犯罪行为。该解释依旧未令舆论信服。极目新闻发文称:“这家人对幼童的看护存在严重缺失,未尽到监护责任,难道不是违法行为吗?”部分网民呼吁追究失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并质疑女方的民事行为能力及婚姻自愿性,还有网民曝出该男子“‘购买’智障妻子强行生育”“无正当职业、赌博成性,靠孩子低保和残联补贴度日”等信息。

6月18日凌晨,据微信公众号“海口发布”消息,海口市民政局通报称,河南汝南县人刁某某与有智力障碍的妻子杨某育有6子,无拐骗;夫妻二人无稳定工作,长期驾驶一辆改装三轮车游走各地打零工;因无力看管,刁某某把铁笼挡在车尾防跌落,幼童玩耍时自行爬入。刁某某一家人已被接至救助站安置,18日将被户籍地政府工作组接回。另据福建电视台“第一帮帮团”栏目消息,汝南县妇联回应称,双方已结婚多年,各部门正在协调制定方案,会对孩子帮扶。官方的积极回应和作为缓和网民情绪,舆论关注转到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方面,湖北经视《经视直播》栏目关注孩童的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是否得到保障,认为当地部门有必要介入评估这对父母是否具有抚育能力,视情干预;部分网民希望地方政府完善救助体系,保障幼童合法权益。截至6月26日12时,相关信息5.2万余条,“#海口多名赤裸幼童被父亲关车斗铁笼#”等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1亿。

海口市民政局关于网传“一男子将孩童关铁笼中”事件的情况通报

舆情点评

“赤裸幼童被关铁笼中”的视频画面引发舆论哗然,各种猜测之声丛生。面对舆情,海口当地处置兼具“速度”与“温度”,推动舆情平稳降温。具体来看,一是及时响应处置。事发后,当地警方第一时间介入处置,确保实体工作走在舆情前面,在舆情爆发时已基本查清事件来龙去脉,舆情处置比较主动。二是回应直击疑点。海口公安、民政部门先后通过主流媒体、官方平台作出回应,通报内容十分详实,交代了涉事家庭成员情况、一家人海口此行的目的、笼子的由来、孩童自行进入笼子的具体情景等,破除网民关于拐卖、虐待妇女儿童的过度联想,阻断流言传播。三是善后工作有温度。海口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联合行动,为刁某某一家人提供必要的政府帮扶,还积极与户籍所在地政府沟通安置事宜,舆情处置形成闭环。但同时应看到,当前涉事幼童救助保护工作依然是公众关注焦点,河南当地政府部门需继续做好救助帮扶工作,谨防舆情再生波澜。

纵观舆情发酵过程,无论是官方通报前对“是否存在违法行为”的猜测,还是通报后对涉事家庭的“道德审判”,网络舆论均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特征,这种“情绪先于事实”的现象已成为社会热点事件舆论发酵的常态。这提示有关部门在应对舆情时,不仅要理清事实、澄清谣言,还需主动设置传播议题,将负面事件转化为官方主动引导的契机,把公众从情绪中抽离出来,推动理性向上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

舆情分析师 张娇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