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彭飞
“你的背调有问题,暂时不能录用。”
“哪里有问题?”
“不好意思,公司暂时不能录用您……”
已经等待一个多月的求职者王海青(化名),近日终于忍不住给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打了电话,询问录取结果。在得到“背调没通过”的消息后,他继续追问原因,电话那头一句“不好意思”——他已被拒录。
王海青求职的是北京一家公司的新媒体主编工作。此前,他已经通过在家线上办公方式,“试用”了近两个月时间,其间还帮公司写了一些宣传材料,并领取了报酬。
“主管领导对我很满意,让我给人力资源部门提交了档案材料。没想到,却卡在了背调环节。”王海青告诉记者,他心里还是有些不甘,“你说背调不通过,也不说原因。又让我等这么久,早干嘛去了?”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背景调查(简称“背调”)在求职中的适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在增多。接受记者采访的劳动法专家称,企业在开展背调时,调查的程序、渠道、范围都要合法合规,并且不能让求职者在付出信赖利益之后才通知背调不通过,否则可能给企业引来诉讼之虞,并有败诉风险。
通知录用后才告知“背调不通过”要担责
像王海青这样,已经为潜在岗位付出不少劳动、投入大量精力的求职者,突然被通知背调未通过,最终遭企业拒录的情况不在少数。
记者检索裁判文书发现,近年来,多地法院审理过此类求职纠纷案件。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求职者已经收到入职通知书,并与原单位办理了离职手续,在入职报到时,才被告知背景调查未通过;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用人单位在向李某发出入职通知后,发现其在上家单位有处分记录,才决定不予录用……
在上述两起案件中,法院最终的裁判观点基本一致:用人单位让求职者产生“将被录用”的合理信赖,违背诚信原则,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分别判赔3万至4.5万元不等的经济损失。
某互联网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告诉记者,很多求职者都是在工作中寻找下家,下家决定录用后,再办理离职手续。如果离职后才告知背调不通过,确实会给劳动者带来一定影响。
“背调工作通常都是在候选人离职之后才展开的,这也是比较矛盾的地方。因为背调需要找上家单位的领导或者同事了解情况,如果还未离职就进行背调,万一通过不了,又会影响求职者继续留下来工作。”该人力资源总监进一步说道。
全国律协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梁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企业已经对求职者作出明示或者默示的录用承诺下,又以背调不合格为由拒绝录用,虽然没签订劳动合同,也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在确定劳动关系之前的磋商环节,企业让求职者付出额外成本是不合理的,要避免求职者投入过多时间、金钱、劳动等,否则就要为其付出的信赖利益作出补偿。”
人力资源领域资深专家、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原志刚建议,对求职者而言,也要确保自己的简历真实,不虚构捏造也不过度包装、模糊表述,对于可能影响背调和录用的敏感信息,如犯罪记录、竞业协议等,求职者在面试阶段要主动说明,以提高背调通过率。
背调不能随意扩大范围
有的求职者因为星座不合被拒录,有的因为存在“职场绯闻”被拒录,还有的因为有劳动仲裁记录被拒录……
有些企业在告知候选人背调不通过时,理由也是各式各样。开展背景调查时,如何控制边界?又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郭政律师表示,企业在做背调时,收集的信息要与求职岗位具有相关性,不可超出必要限度。比如,调查求职者的家庭情况、家族病史(除非涉及职业病风险岗位)、恋爱史、手术史、个人存款等无关信息,否则可能会涉及侵犯隐私权。
记者检索中还发现,近期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一位求职者找工作时,第三方背调公司对该求职者前同事所说的“生活作风存在问题”负面评价,并未进行任何核实,最终法院判决该背调公司构成侵权,需要向求职者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原志刚表示,企业在开展背调时,调查的程序、渠道、范围都要合法合规。“要聚焦核实如身份信息、教育背景、奖惩犯罪记录、信用记录、工作起止时间、担任职务、管辖人数及工作内容、工作业绩等事实性问题,避免调查如性格或人际关系等主观评价。”
郭政建议,企业在背调前,要获得求职者的书面签字授权,在授权书中明确调查内容、范围及用途。调查过程,要多渠道交叉验证,避免依赖单一信息来源。此外,企业最好制定具体的背调政策或相关规章制度,避免调查人员随意扩大调查范围或采取诱导、施压证明人等非法手段获取信息。
专家建议:将背景调查纳入具体法律规范
对求职者做背景调查,最早从外资企业开始,随后流行于金融、互联网等对诚实信用度要求较高的行业,目前已经逐渐延伸至广大的中小企业。一位从事猎头工作多年的从业者告诉记者,目前在一些用人需求大、新兴行业,如光伏、汽车、新能源行业,背调的运用非常普遍。
郭政认为,做好背景调查工作,对企业来说能够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这也是背调越来越普遍的原因。“相比试用期发现员工问题所花费的时间、资金成本,背调成本更低,且能避免因招错员工导致工作项目进展不顺利等无形经济损失。”
在梁枫看来,一般意义上的背调,主要发生在劳动关系确立之前的磋商过程,企业可以对求职者背调,求职者也可以对企业背调。而广义的背调,还可以覆盖到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以及劳动合同终止后——比如,发现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背调。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关于背景调查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此外,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中也有相应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背景调查被使用越来越广,一些逾越法律边界的行为在求职中时有发生。比如,有些背调变味成了“查户口”、有些成了打探个人隐私等。
“当前背调被广泛适用,但还缺乏细化的规则,企业自主权较大,部分存在滥用背调的情况。”郭政指出,背调报告通常不向求职者公开,对求职者来说,维权成本高、取证困难。
原志刚也认为,当前背调虽然被广泛适用,但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未来,可以考虑通过制定实施细则或者专门章节方式,将其纳入到相关法律体系中。内容可以包括,明确授权机制、确立信息保护标准、制定违规处罚规则、建立求职者救济通道等。”原志刚建议。
编辑:冀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