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占江 帅标
□ 本报通讯员 杜芳
近年来,湖南省保靖县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抓手,通过打造“普法精准化、执法规范化、服务便民化”的法治建设体系,不仅让法治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更以法治力量护航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法治建设新路径。
法治宣传接地气
保靖县着力打造在群众身边“找得着、用得上、靠得住、顶得上”的基层法治工作队伍,推行“1名村(社区)法律顾问+1名大学生普法志愿者+N名法律明白人+N名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行动。普法形式丰富多元,组建女警普法小分队等特色队伍,紧密联系“村厨村艺村集、茶超茶马茶BA”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满足不同群体法律需求。
保靖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储军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全县先后建成6处法治广场、1处全过程人民民主主题公园、172个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并定期更新内容。同时,通过发放、张贴含有“公共法律服务、法治保靖”等二维码的“法律明白人”联系卡,致力于让群众学法举目可见、触手可及、随时可学,使法治文化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护航发展优环境
保靖县大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将其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支撑。通过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协作机制建设,完善工作体系,协调推进改革,做实乡镇赋权、委托执法工作,巩固全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成果。同步加快构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健全县乡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开展经常性监督。
“保靖县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畅通违法行为投诉举报渠道,确保信息公开。”保靖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田开毅说,通过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强化监督功能,加大对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的纠错力度。
据了解,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靖县创新推出“千名干部、客商评股长”评议机制,采用“背靠背”打分与“面对面”交流相结合的双轨机制,直击“门好进、事难办”痛点,将评议压力转化为服务升级动力,倒逼服务从被动“能办”转向主动“好办”。
同时,通过全面推行派出所管理农村交通安全警务改革,实行交警与派出所民警联勤联动,提升了监管质效,为企业发展和商品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该创新机制入选“全省十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
法律服务零距离
保靖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高效服务体系。全县建成以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核心,乡(镇)工作站、村(社区)工作点为支撑的服务网络,共设立186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点)。这些站点整合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功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对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受理、审查、指派、办理“四优先”服务。
针对服务的精准性,保靖县建立了苗语、汉语双语法律团队,以增强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严格选拔具备执业资格人员担任村居法律顾问,覆盖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纠纷调解等全链条需求,真正让专业法律服务“零距离”。
“法治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民生福祉的提升上。保靖县通过这一系列立足基层、服务群众的法治实践,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法律难题,增强了百姓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保靖县委书记周建武介绍,保靖县将继续把法治建设融入“村厨村艺村集、茶超茶马茶BA”为核心的“三村三茶”活动中,打造独具地域标识的县域IP矩阵,以法治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让法治的阳光持续温暖千家万户,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