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深挖岭南文化宝藏 释放高效解纷力量

肇庆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2025-07-23 06:07:5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本报记者 章宁旦

□ 本报通讯员 张达志

前不久,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两户侯姓村民打地基建房时,因公共巷道间距问题发生争执。村干部现场调解无果立即上报,镇综治中心委派一名调解员前往主持调解。在调解现场,应邀而来的乡贤重温侯氏家训,调解员着重阐述“岭南首位状元”莫宣卿的“谦和礼让”精神,讲解“六尺巷”典故。最终,双方愿将宅基地各退让50厘米。

肇庆古称端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岭表南来第一州”之称。《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了解到,近年来,肇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从中吸取基层社会治理良方,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创新打造出“状元文化”“和解文化”“龙母文化”“玉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岭南特色的矛盾纠纷调解品牌,通过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法添翼,实现治理效能与文化传承的双提升。

“和解文化”

近日,在端州区综治中心牵头协调下,一名企业代表在黄岗司法所签下调解协议后,长舒了一口气。

今年初,肇庆某投资公司与4名顾客产生买卖合同纠纷,涉及数百个商铺和车位,总标的额5000多万元。买卖双方多次协商均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商铺和车位无法重新出售。5月12日,该公司向黄岗司法所申请调解。

黄岗司法所运用包公“和解文化”开展调解。调解员厘清法律关系后,向当事人讲解包公断案的“民为本、和为贵”思想,引导各方求同存异。最终,在法理情与“公正促和”文化感染下,当事各方握手言和。

“端州来了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是流传于肇庆民间的俗语。宋代名臣包拯曾任端州知州三年,任期内经常微服下乡,调解民间纠纷。

“包公在肇庆留下很多断案典故与传说,积淀为丰富的和解文化。”肇庆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肇庆深挖包公“和解文化”精髓,创新打造“以和为贵”“致力中和”“别中求和”“和而不同”四大调解理念,推动其与新时代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融合发展。去年,包公“和解文化”品牌获得广东省十佳人民调解创新经验奖。

从端州区驱车往东行驶十几公里,是高要区回龙镇。在这里,包公和调工作室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解纷阵地”。

“以往两村之间有土地纠纷,得去镇里甚至区里反映;现在通过包公和调工作室,有关部门就会直接来村里调解。”包公和调工作室的受益者邓伯说,去年他曾向回龙镇综治中心反映与邻村的土地界线纠纷,中心吹哨整合资源力量,由包公和调工作室会同司法所、自然资源所等部门人员到现场走访,通过释法明理,成功化解双方矛盾。

如今的肇庆,包公“和解文化”已成为全市新“枫”景。截至目前,全市已创设包公和调工作室33个。

“和气共赢”

走进德庆县悦城镇水口景区,商铺林立、游人如织,空气中弥漫着檀香。这里是闻名海内外的龙母祖庙所在地,尽管游客车辆络绎不绝,景区内却始终保持着整洁有序。

“虽然每年接待游客数以百万计,但悦城镇连续多年保持暴恐事件、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事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三个零发生。”悦城镇平安法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时期,近年来,悦城镇充分挖掘有着两千年历史的“龙母文化”,将其中的“敬天爱人”精神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有机结合。同时,创建“龙母文化调解队”。

不久前,龙母祖庙景区两名商户因店面界线问题发生激烈争执,悦城镇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启动吹哨机制,委派“龙母文化调解队”到场调处。调解队员以龙母化解五子冲突、引导五龙共治水患造福百姓的故事切入,阐述和气共赢理念,同时解读民法典相关条文,促成双方各退一步。

“我们这里人人都是听着龙母故事长大的,用龙母文化调解,乡亲们听得进去。”“龙母文化调解队”副队长老梁告诉记者,调解队员由“两代表一委员”、“五老”工作者、龙母文化讲解员等组成,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去年,调解队参与全镇75件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超过98%。

老梁说,“龙母文化调解队”不只是负责矛盾纠纷调解,还包括普法宣传、关爱帮扶、排查隐患等。日常巡访中,调解队采用“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聊一句、多访一家、多想一些、多做一些”“六多”工作法,积极走村入户,用民俗文化消解邻里矛盾。每逢重大活动,调解队便化身“安全管理员”“法治宣传员”,在景区文化广场上,借“龙母惩治水匪”宣传平安建设,借“五龙听训”讲述法治精神。

“龙母文化”德治力量与现代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度融合,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2024年,悦城镇综治中心依托“龙母文化调解队”实践经验,获评广东省“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玉文化+”

温润以泽、精雕细琢、化瑕为瑜,是玉器加工的三大步骤。在“中国玉器之乡”四会,三大“琢玉”步骤也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利器。

四会市玉器产业始于清末民初,历经百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石翡翠批发市场之一。玉器商圈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增加了矛盾纠纷。近年来,四会市充分发挥传统“玉文化”的优势,倾力打造“玉文化+”调解品牌,以“琢玉”的耐心和智慧,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就地化解。

不久前,澳门居民黄先生因车辆维修问题与维修人员庞某发生争执。大沙镇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委派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共同开展调处。调解人员运用“玉文化”中“温润以泽”理念缓和双方对立情绪;以“精雕细琢”的耐心梳理矛盾症结,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同时融入包公“和解文化”中“公正促和”的传统理念,最终促成“化瑕为瑜”的和解局面。庞某答应退还黄先生部分费用,二人握手言和。

四会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说,“1名大师引领+6道工序协作+N名工匠参与”是玉器雕琢工艺的完整流程,借鉴这一流程,四会市通过聚合集体智慧,辅以包公审案“明察秋毫、多方取证”的方式方法,形成共治合力。四会市传承“玉匠精神”与“包公品质”,吸纳熟悉当地社情民俗,公道正派的老党员、乡贤等社会力量,形成“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调解团队。

今年以来,四会市通过“玉文化+包公‘和解文化’”,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未来,‘玉文化+’还将探索‘链接’其他调解品牌,拓展多元解纷路径。”这位负责人说。

肇庆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肇庆将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融入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总结完善现有调解品牌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华,吸纳更多品牌调解队伍入驻综治中心,打牢基层治理文化根基,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质效。


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