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第八届京城犯罪学学术研讨会举办 聚焦暴力犯罪心理机制与防控策略研究

2025-07-22 18:12:0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嘉宾合影

7月19日,第八届京城犯罪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京师律师大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以“暴力犯罪心理机制与防控策略研究”为研讨主题,由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委会、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共同主办,京师律师事务所(全国)刑事专业委员会承办,汇聚了来自法学、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律师及相关机构代表共50余人,就暴力犯罪现象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研讨与交流。

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委会副秘书长高利在致辞中表示,从首届聚焦毒瘾、酒驾、性犯罪者特殊心理矫正,到第七届以人的健康促进犯罪预防,每一届京城犯罪学学术论坛都紧密回应社会关切,为犯罪学研究与实践应用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周茂清在致辞中强调,暴力犯罪研究不仅是犯罪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回应公众对安全的关切、守护社会安宁的时代命题。京师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郑小宁在致辞中表示,本届研讨会聚焦暴力犯罪,深入剖析其成因与预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杨波以《未成年的攻击与暴力:现状、解析与矫治》为题进行主旨发言。他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低龄化趋势,性侵、游戏成瘾及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问题突出。相关研究需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力量,通过多元评估、个性化干预及神经调控等技术实施精准干预。尽管相关法律已修订,但缺乏干预证据支撑,未来将着力提升评估精准性,建立数据库和智能干预平台,开展持续追踪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关注校园霸凌的发生机制,他明确指出当前存在校园霸凌数据被掩盖的问题,并深入分析:校园霸凌存在“寝室效应”,在封闭环境中对受害者造成的精神心理伤害极大;其性质主要属于表意型,核心是发泄仇恨、宣泄压力等;霸凌中的敌意与暴力,与生理因素、历史文化影响以及社会对暴力的认可态度等密切相关。同时,他提到霸凌中的“角色扮演”问题,建议赋予受害者反抗的勇气,并建立对受害人和检举人的保护机制。

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原主任、教授张荆从结构性冲突视角切入,分析暴力犯罪的影响及预防对策。张荆教授通过对多起恶性案件的研究发现,愤怒是暴力犯罪人格的基本要素,其次为敌意、仇恨、冲动等。对此,他提出“批判—赋权”预防模式,减少愤怒和敌意,强调反暴力犯罪也需要反歧视。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闵征关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成因及对策,他介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依托监狱相关基地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与科技进步带来的风险紧密相关。此类犯罪主体具有明显特征,虽然这类犯罪实施者极少,但会危害社会稳定,易引发民众恐慌。

律师宋晓江的发言从性暴力犯罪的心理特征切入,他结合自己办理的一起性暴力犯罪案件及思考指出,大学生犯罪心理研究及相关教育在大学中存在严重缺失,值得高度关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文华、研究生乌云其其格等人则关注暴力犯罪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研究,认为暴力犯罪防治需多元共治,将法律约束与社会关怀相结合。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卓关注童年创伤对女性暴力犯罪的可能影响机制,她表示,女性暴力犯是研究较少的群体,其童年创伤易提升威胁敏感性,而威胁敏感性越高,攻击性便越强,这一过程还会受到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通过多领域专家的深入交流,从理论到实务、从个体到社会,全面剖析了暴力犯罪的心理机制与防控难点,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多元思路与有益参考。与会者一致认为,未来,将继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跨学科交流的深度,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更精准的学术力量。(彭晓月)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