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 本报记者 赵志锋
□ 本报通讯员 黄建国
日光温室错落有致、棚内绿意盎然,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这片红色沃土上,一批批前来创业的企业在这里找到法治环境与政策环境双重叠加的营商乐土。
近年来,镇原县人民法院聚焦企业发展需求,用好法治方式,以更加开放、更加主动的姿态持续释放法治红利,落实落细安商、暖商、护商举措,努力助推当地法治化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常态法治体检
为切实找准司法服务保障企业切入点和着力点,镇原县法院组织干警为当地企业提供精准司法服务。2024年以来召开座谈会7场次,解决生产经营、涉法涉诉等问题70余个。
在为辖区企业解忧纾困的各项惠企服务方面,镇原县法院做到“暖心”“走心”“用心”。持续擦亮“党旗耀法徽·公正铸天平”“旗扬原州·法治先‘枫’”党建工作品牌,镇原县法院与多家企业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全院干警联系对接企业78户,通过常态化开展“定制式”“菜单式”法治体检,为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指导,积极引导企业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聚焦涉企纠纷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镇原县法院还针对金融借贷领域等发出司法建议两份,让司法建议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
坚持平等保护
“农业公司把彩椒款付给你了吗?”
“他们前些日子就把钱打到账户,我们又可以大干一场了……”
2023年9月,王某租赁某农业公司蔬菜大棚种植彩椒,约定彩椒成熟后由该公司负责回收。2024年6月,双方结算彩椒货款时,却因价格问题发生分歧。
涉企案件无小事。收到案子后,法官以当地彩椒平均收购价位作为撬开双方矛盾症结的杠杆,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协议,农业公司一次性支付王某彩椒款2.7万元。
围绕高质量发展,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使命。2024年以来,镇原县法院审结各类涉企纠纷案件836件,以公正裁判守护市场规则,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法治是营商环境的基石。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界限,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镇原县法院先后审结扰乱市场秩序及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21件,为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司法保障。同时,依托“代表委员联络之家”,镇原县法院主动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5件重大涉企案件“旁听庭审+见证执行”,共商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新路径。
做优诉讼服务
“没想到写一份起诉状这么简单方便,立案速度也快多了。”
2025年初,在镇原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某企业代理人秦某对“要素式”起诉状赞不绝口。在她看来,诉讼文书的“填空化”,是以“用户友好”为核心的司法便民举措。
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感受最明显。如何以司法审判“加速度”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镇原县法院作了诸多努力。
在积极推广金融借款、买卖合同纠纷等涉企案件要素式起诉状和答辩状,依法扩大小额诉讼和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同时,该院还狠抓涉企案件审理质效,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35天。
以“枫桥式法庭”创建为抓手,镇原县法院健全完善“调、立、审、执、访”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多方搭建“综治中心+法官联络点”调解平台,深度运用多元解纷机制,通过先行调解方式,将一部分涉企纠纷化于案外、止于诉前,减轻企业诉累,2024年以来,靶向化解涉企纠纷400余件。
发展的脚步走到哪里,法律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镇原县法院还与金融监管、工会等机构对接,组建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等解纷阵地,推动一批涉企纠纷源头实质性化解。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