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聚焦公安执法现代化 打造生态警务新模式

2025-07-20 11:12:02 来源:人民公安报 -标准+

□ 谢军

生态警务是公安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公安机关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这一警务模式将现代执法理念与生态保护需求深度融合,推动生态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是执法理念、执法方式和执法效能的系统性革新。

打造全周期治理体系

当前,生态治理正从传统的单一执法向多元共治的现代化模式转型。在这一背景下,生态警务应运而生。生态警务以系统化治理理念为引领,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安主责、社会协同”的治理架构,推动生态治理从末端处置向源头防控、综合治理升级,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生态保护格局。

在组织体系方面,生态警务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化治理网络。三级警长制纵向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责任传导机制,确保治理责任层层压实、环环相扣。同时,在横向上建构多部门数据共享平台,破除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这种组织创新使得治理单元实现精细化划分,风险防控更具前瞻性,行刑衔接更加规范化,为生态环境系统性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在权责体系方面,生态警务创新制定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的量化权责清单,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风险场景明确了协同处置规程,并依托网格化管理划定了最小治理单元,实现了执法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在协同治理方面,通过构建公安牵头、多部门协同的生态治理架构,推动行政调查与刑事侦查的有机衔接,实现生态保护从分散作战到协同治理。

作为公安机关与现代生态治理深度融合的实践创新,生态警务在治理方式上,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碎片化管理向系统治理的根本性转变,构建了覆盖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修复的全周期治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责任虚化、推诿扯皮等顽疾。

现代警务赋能生态治理

当前,生态环境治理形势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生态犯罪呈现隐蔽化、智能化、跨区域化特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现代警务技术为支撑的生态警务模式,不仅重塑生态环境执法的运行范式,更重构了生态治理的底层逻辑。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生态执法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思路。通过对生态环境要素的全方位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公安机关构建起动态更新的生态环境数据库,有效解决证据收集的时效性问题,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让生态执法有了“智慧”特质。在引入人工智能后,公安机关逐步建立起智能化的案件研判系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处置。这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更提升了公安机关执法工作的前瞻性和精准度。

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的应用,拓展了生态执法的空间。无人机的使用,有效克服了因地形复杂带来的问题,可实现对重点生态区域的全天候、立体化监控。在提高取证质量的同时,实现了指挥中心与一线执法的无缝对接。

在推进生态警务现代化过程中,公安机关着力构建多跨协同的生态感知网络。这一网络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执法需求为导向的系统集成。通过整合各部门的监测数据和信息资源,公安机关建立起统一指挥、多级联动的生态执法平台,推动了各职能部门的监测设备和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了覆盖全域的生态监管网络。这种多跨协同机制,既确保了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又充分发挥了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形成了生态治理的强大合力。

创新机制实现多元共治

公安机关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通过机制创新撬动社会资源,将单一部门执法转变为多元协同的治理新模式,激发社会公众参与活力,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公安机关通过发展生态义警队伍,将环保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纳入治理体系,既延伸了工作触角,又增强了群众参与感。在企业层面,公安机关推动建立环保合规协作机制,引导企业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这种警企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通过为绿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公安机关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公安机关对生态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既减少了违法行为的产生,又培育了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这种将执法与普法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让生态保护成为群众的行动自觉。

展望未来,生态警务协同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既要保持公安机关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又要为各方参与留出足够的空间;既要坚持严格执法,又要注重教育引导;既要解决突出问题,又要建立长效机制。这种平衡与协调,正是现代警务艺术的生动体现,也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作者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