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只在此山中

2025-07-20 06:32:2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黄喜祖

晨曦微露,山抹微云。偕同三五位爱好徒步登山的朋友,前往文人墨客称可以“枕海听涛”的闽南东山岛最高峰苏峰山,做一名“攀登者”。据说,这里是植物的王国、氧气的馆藏、清醒的殿堂……

唱着不同节令调门的山,是它与时光迁延的合拍。但绿,却是这方山体的底蕴。刚进山道,正在商议如何规划行走线路之际,便与一阵急雨不期而遇,一位朋友说道:“勿需惊慌,当你‘就在此山中’,与一场及时雨遭遇之时,大可不必懊悔,这雨一定来得豪爽去得干脆,因为这是‘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的季节里,海岛型气候给你的是一个温馨的提醒。可以说是这座海岛夏日里送给你的洗礼,或者是醍醐灌顶。”

沿着“健走中国”步行道的登山石阶向苏峰山顶峰上行,一会儿便被淹没于绿海之中,尽如那绿波之间的“游鱼”,“逆流”而上。一路山中逶迤上行,一路赏花与聆听百鸟齐歌,还有扇动着翼翅的蝴蝶与蜜蜂,在花朵中停落与穿梭,把整个山中之路,扮演得明艳一片喧闹无比,令人着迷,又深受其惠。雨珠敲打石阶的那一滴滴甘霖,像是自然的使者,正在逐一清点季节变换的痕迹。而我们这群“攀登者”在绿浪中跋涉,登山杖拨开的不仅是横生的藤蔓,还有喧嚣生活的层层迷雾。

人心似山,包罗万象;人眼如框,一叶障目。此时,正在四处张望的我,看到在一处向外突起的崖壁间,一株墨绿色的草,迎着辉光,撑开茂盛叶子,吮吸着阳光。不过从我的角度看去,感觉有点悬,看似摇曳多姿,其实几近摧折。

“那是常见于山中的普通野生花草,民间称之为石兰。”一位友人见我对一棵小草看得如此专注,特地凑过来讲解,它的根虽然是肉质类根系,却能够顺着石头的缝隙,紧紧地将石头抱住,让自己的身躯依仗着石头,顽强生长;而石头下面一定有肥沃的土壤,那些被时光熬煮而成肥料的腐败树木、叶子,化为它生长的原料;石兰生长的地方一定是向阳潮湿温润的,这就是植物野性天然之大本事。

友人的一番解说,虽然解除了我的疑虑,但它那随风飘舞的身姿,确实让人有些揪心,一旦这风再猛烈些,岂不是难逃连根拔起……

“一岁一枯荣而已。再说,石兰所处的位置,向阳,背风,别为它忧心忡忡了。”友人说。

人生哪来非凡大幕,小草未必卑微。顺着友人的话意,我不禁如此想来,就像夏衍先生在《种子的力》一文中所道:没有一个人把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的确谁都比不上。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这株野生花草,值得我等佩服,尽管仅是孱弱的身子,也依然尽力争取获得春晖,赢得生命的盎然与傲然。我们与这株野草何其相似:它用柔软的根系雕刻坚硬的山体,我们用执着的步履丈量生命的维度。

雨不知何时停了,云雾中漏下一线天光,正巧落在石兰的叶尖,仿佛给这看似卑微的生命加冕。

人行山中眼眶窄,目睹风物渐清醒。或许这就是山行的真谛:有人试图征服高度,有人在丈量内心,而我们都在微风细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境宁谧之处……

回首向来林深处,风雨过后山更幽。在人生的这一山行道中,不正像我等山中行那样的过程吗?先被“浇”醒,而受“唤”醒,再被“清”醒。再回首峰回路转的苏峰山,我不禁如此细细品味。

(作者单位:福建省东山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