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 本报实习生 张晓颖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晋元;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这首慷慨激昂的《歌八百壮士》,曾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勇猛打击日本侵略者。
在抗战史上,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必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篇。这场战役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情况之复杂、战斗之悲壮,在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都十分罕见,抗日军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它向世界宣告:中国,永远不会被征服!
88年后的今天,《法治日报》记者走进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和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透过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武器和浸染血泪的遗物,重回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
打破幻想
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文史研究部研究人员李泽巍的指引下,记者走进罗店血战的模拟场馆,炮火声与雷鸣声交织,阵阵闪电划过暗夜,周遭尽是断壁残垣、狼烟烽火,日军身影似在眼前……
1937年8月13日,蓄谋已久的驻沪日军突袭中国军队,随即遭到迎头痛击,拉开淞沪会战序幕。10天后,从日本赶来的日军先遣部队在吴淞口、川沙镇登陆,午后川沙失守,日军直逼罗店镇。这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中国军队连个像样的战壕都来不及修筑,只得凭着血肉之躯抵挡日军进攻。
战火笼罩下的四行仓库。 (资料图片)
为阻止日军继续深入,中国军队第十八军的将士们,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每日数次冲锋,伤亡枕藉,仍死守不退。镇内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都成了战场。战士们在硝烟弥漫中穿梭,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在反复争夺中,罗店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寸山河一寸血’,被后世称为‘血肉磨坊’。”李泽巍说,如今的模拟场馆部分还原当时惨烈的战况,让参观者更深刻体会到中国军民抵抗外侮的坚定决心。
模拟场馆不远处的陈列柜内,一名年轻军官的委任状和毕业证书并排放在一起,主人公是28岁的姚子青。李泽巍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悲壮的故事。
淞沪会战刚爆发,姚子青就被擢升为中国军队第98师293旅583团第3营中校营长,从汉口东进上海,率领六百名战士奉命守卫宝山县城。战前,他写下绝笔书:“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他将家书托付给妻儿,率部死守。进驻宝山城后,他便组织修建城防设施,枕戈以待。1937年9月5日,日军10余架空军战机、10余辆坦克和近千名步兵共同向宝山城发起全面进攻,妄图一鼓而下。
姚子青营主力在宝山城外与日军奋战两个小时,城郊阵地全部夷为平地。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6日天亮后,日军再次突击,冲入城内,姚子青率残部与敌巷战。弹尽粮绝时,他下令:“上刺刀!”战士们以白刃血战至最后一刻,除一人突围汇报军情外,六百战士皆壮烈殉国。
“中国军队虽未能抵挡日军铁蹄,却向世人展示了不畏强敌、奋勇抗争的精神。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彻底粉碎了日军快速突破的企图,为后续的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孔祥俊说。
中华不亡
从淞沪抗战纪念馆出发,记者来到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仓库外墙上的弹孔痕迹依旧清晰可见,仿佛还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淞沪会战苦战两个月后,尽管中国军队一再后撤,仍控制上海,这与日军的盘算背道而驰。1937年10月26日,闸北地区仅留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1营,团附谢晋元攥着一纸命令:“死守上海最后阵地”,这最后阵地便是四行仓库。1营仅有414名战士,为迷惑日军,他们号称“八百战士”。
坚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官兵。 (资料图片)
“八百战士”中,八成是18岁至23岁的湖北新兵。日军几次进攻都被击退后,以钢板阵逼近仓库,年仅21岁的陈树生身捆炸药,从五楼纵身跃入敌群,与数十名日军同归于尽。陈树生牺牲后,官兵们纷纷给亲人写下遗书,“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
四天四夜,日军发动十余次冲锋,甚至动用毒气弹,却始终无法攻破仓库。1937年10月28日深夜,女童子军杨慧敏冒死将一面国旗送入仓库。次日清晨,这面旗帜在硝烟中冉冉升起,对岸租界的民众含泪高呼:“中华不亡!”
如今,“八百壮士”留下的298封遗书,静静地陈列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中。序厅内,谢晋元给妻子的家书以巨幅装置艺术呈现,一群小学生驻足观看并齐声朗诵:“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之意志也……”
除官兵奋勇杀敌,无数普通人的义举更是让人动容。淞沪抗战纪念馆内一尊半身铜像引人注目,他是中国红十字总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在救治跳伞负伤的飞行员苑金函时意外遭遇日军,他将飞行员藏在猪圈,自己却被碎尸六段投入化粪池。
上海市民同样以决绝之举支援前线。为阻断日军利用民房作掩体,百姓自发焚烧家园,形成防火带。“无家可归,但无人后悔!”一名老者的日记写道。渔民王阿大划船助军队渡河,被日军发现后连人带船击沉,至死未透露军情。
上海郊县人民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共产党员瞿犊投笔从戎,与王进回崇明组织救国会和锄奸团,并把各地分散的抗日游击队统一组成了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消灭不少日本侵略军,二人后来英勇就义。
“尽管上海最终沦陷,但中华儿女在危急关头宁死不屈,谱写大无畏的英雄史诗,这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市民王先生带着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到四行仓库参观时说,希望孩子能学习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真正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民族希望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对面是一座公园,昔日的宝山县城城墙旧址就在此处。记者信步而行,这里绿树成荫,生命以顽强的姿态蓬勃生长。不远处,高达180米的“金箍棒”观光塔直插云霄,犹如定海神针,见证新时代宝山的转型发展。
日军当年登陆的吴淞口上已经建起国际邮轮港,2024年全年进出境邮轮达403个航次,其中母港航次占比97.5%,接待出入境旅客134.13万人次。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这里出发,吸引了超过35万名国内外游客,向世界展现中国智造的实力和中国范式的独特魅力。
中国军队在罗店前线以迫击炮攻击日军。 (资料图片)
曾被称为“血肉磨坊”的罗店崛起一座“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东久新宜生命科技港、临港东方生命港专业化产业载体拔地而起,药品、疫苗、医疗器械、制药装备、专业服务平台等不同领域数十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集聚态势,初步构建了“热带雨林式”生物医药生态体系。
四行仓库如今是上海的一处重要历史地标,这里早已从单一的仓库功能,转变为融合纪念馆、办公空间、美学街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创意空间,成为苏州河艺术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每天都有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淞沪会战的硝烟早已散去。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如火如荼。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面对外强欺凌时从不低头,在危亡关头奋起抗争。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我们更要传承和弘扬淞沪抗战精神,有勇气直面一切困难,有决心克服一切阻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一名游客感慨地说。
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