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宛平城墙上的弹坑不能填

追忆卢沟桥抗战的“活历史”郑福来

2025-07-01 09:27:4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历经800余载,卢沟桥依旧静卧于岁月长河之中,桥栏石狮或昂首怒目,或垂首凝思,似在守护山河,亦如追忆往昔。桥下,永定河水悠悠流淌,低声诉说着一段烽烟故事。伴着河水低吟,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巍然矗立,青灰色的城墙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厚重。

88年前,随着日本侵略者的一声枪响,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如今仍深嵌宛平城墙的密集枪眼、弹坑,正是这段历史最深沉的记忆。它们如同一座座丰碑,时刻警醒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在卢沟桥的西桥头,曾有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向来访者讲述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他的名字叫郑福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那一年,他6岁。直至离世,日军的炮火、逃难的惨状、乡亲们的哭喊,都依旧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我家住在卢沟桥西,离那儿不足50米。那天晚上,震耳欲聋的炮弹声差不多响了一宿。头一天还跟我一起玩儿的小伙伴,当晚就被落在家门前的炮弹炸死了。”生前,每当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郑福来的眼中总是充满悲愤。

那一夜,日军在未通知的情况下,于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后,日军悍然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起攻击,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奋起抗击,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1937年7月8日晨,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3营10连排长沈忠明跃出堑壕,站在掩体前伸出右手,制止日军进入警戒线。日军强行上前并开枪,沈忠明中弹当场牺牲,成为“七七事变”中已知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

当天,日军向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发起三次进攻。中国守军110旅旅长何基沣发出誓死“与桥共存亡”的命令,并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中国守军与日军浴血搏斗,没有子弹了,就抡起大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两个排的80余位中国守军,最后全部战死在桥头阵地。

那一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并提出“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力量。

1937年7月28日,日本侵略者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在5个多小时的惨烈战斗中,中国守军伤亡2000余人,北平沦陷,无数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9月22日,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正式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合力。

郑福来在烽火岁月中成长,共产党人不屈的斗争精神深深注入他的血液。18岁参加革命后,郑福来很快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还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的身份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了1949年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两年后,郑福来出任卢沟桥镇的第一任镇长。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修复卢沟桥和宛平城。有人问宛平城墙上的弹坑要不要填,郑福来当即否定:“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留的罪证,不能填。”也正是因为当初他的这个决定,让这里的片片弹痕至今依旧清晰可见,时刻提醒后人,勿忘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大家口中,郑福来就是卢沟桥抗战的“活历史”。退休后,他成为一名抗战历史的“义务讲解员”,一遍又一遍向来往的人们讲述着卢沟桥的故事。

“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精神……”1951年,美国友好人士、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来卢沟桥参观,郑福来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向他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当地军民的抗争。从那之后,郑福来先后为70多个国家、数以万计的游客义务讲解卢沟桥的抗战往事。

2005年5月19日,一位来自日本的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在桥的中间,曾参与了日本侵华战争的他突然双膝跪地,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为自己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向中国人民谢罪。

如今的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着孔宪全连长的委任状、嵌满弹片的南苑枯木以及29军将士的斑驳大刀。这些文物无声诉说着:1937年7月7日,不仅是一个屈辱的日子,更是一个民族在血火中重生的起点,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2024年7月,郑福来因病去世。斯人已逝,其风长存。在郑福来多年的带动和培养下,宛平地区已形成一支由党员、居民、志愿者组成的义务讲解队,郑福来后代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传承“红色宛平”基因的接力棒,在北京丰台区这片红色热土上,让红色故事流传得更广,让抗战精神感染更多人。正如郑福来生前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