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阿思里别克:清楚记得巡逻线上每一条沟壑

2025-06-26 16:22:16 来源:法治日报社区版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芦胜磊

夏初,河水潺潺,马蹄嗒嗒。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博州边境管理支队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思里别克和同事们跨上马背,又一次出发去巡逻。

卡昝河流域平均海拔30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高寒缺氧的天气、壁立千仞的陡崖、险象环生的乱石……“边关原本没有路,这些路都是守卫在这里的边防官兵和我们一起走出来的。”阿思里别克对《法治日报》记者说,“每次翻山巡逻,大家的腿都像灌了铅一样重,每走一步,都是气喘吁吁,头痛难忍,嘴唇青紫、干裂。”

在一次次咬牙坚持中,阿思里别克从一名新兵成长为边境线上的忠诚卫士。这里的每一条沟壑、每一座土包,哪里有个坑,哪里有道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2014年,阿思里别克来到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工作。2015年,他担任卡昝河边境警务站站长。警务站只有4间房,一间办公室、一间宿舍、一间厨房、一间库房,一共80平方米。那时也没有网络信号,十多人挤在一起工作、休息,“用电看天、吃水看河”,到了冬天还经常伴有风吹雪,房子说埋就被雪埋了。

刚来到卡昝河边境警务站两天,阿思里别克明显感觉到气候不适、水土不服,边境工作任务重,让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心中打起了“退堂鼓”。

在自我怀疑和暗暗叫苦中,阿思里别克度过了一个星期。他清楚地记得,2015年3月25日,他到第一代哨所附近巡逻,怀着好奇心进去参观。当看见“地窝子民兵哨所”的时候,他震惊了。不到8平方米的空间,不保暖、不防风,盖着雪、破着洞,这些在电影里才有的情景,居然真实地出现在面前。作为曾经的边防军人,阿思里别克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老一代边防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毅然决然戍守边关,8平方米与80平方米相比,还有什么可退缩的。

阿思里别克也是来自牧区的孩子,慢慢地,这里的牧民变成了他的亲人,为守护亲人们的平安,他义无反顾地扎根在了这片土地。

阿思里别克的手机里有300多个辖区牧民的电话号码,附近群众有急事、难事都愿意来找他帮忙。

2016年6月,牧民的20多只羊不慎掉进河里,阿思里别克带领3名护边员跳进冰冷的水中,追赶2公里把羊全部救上岸。

2021年1月,牧民的牲畜受到狼群袭击,阿思里别克不顾个人安危驱赶狼群,保护牧民免受经济损失20余万元。

牧民的孩子生急病,他积极帮助找医生;有孕妇要生孩子,他找车送到山下医院就医;牧民转场,他和同事帮着照看生产生活物资、护送牛羊群……

卡昝河谷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牧民的夏牧场,霍城县牧民的冬窝子也在附近。入冬后,这里只有3户牧民住在冬窝子,海沙尔是其中一户,他说:“我的通讯录里,阿思里别克的名字是第一个,有什么事找他一定能办成。”

2022年10月,海沙尔发现自家的羊身上长了虫子,他赶紧和附近两户牧民联系,发现邻居家的羊身上也长了虫子。其实,牧区的人都知道,一到春秋两季,羊身上长了虫子通过洗药浴就能治好,可让海沙尔和邻居发愁的是,3家人近两千只羊,咋洗?

无奈之下,海沙尔向阿思里别克求助。很快,阿思里别克带着5名辅警赶来,挖坑、泡药浴,给羊洗了一天澡。

边境警务站远离市区,生活设施不配套,阿思里别克将警务站打造成“生活服务站”,他化身牧民群众的“快递员”,附近群众有急事、难事都来找他帮忙。11年来,他累计帮助边民解决困难3800余件,送医送药400余次,资助受灾牧民6万余元,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00万余元。

由于长期在河谷工作,阿思里别克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他把这一切都埋在心底、默默承受。家人和领导得知情况后,都劝他下山工作,他却舍不得离开卡昝河。

2021年7月,阿思里别克接受组织安排对警务站工作进行交接,周围牧民听说他要调走,纷纷前来道别,45名牧民给阿思里别克送来一封联名道别信,希望他回到派出所后照顾好身体,有时间多回来看望大家。

收到信后,阿思里别克泪流满面,思考再三后向组织递交了继续留任卡昝河的申请书。他说,身体这点病不算什么,放心不下卡昝河的一切,想为守边固边再尽一点贡献。

11年来,阿思里别克带领警务站的民警、辅警、护边员开展清山踏查630余次,破获各类刑事、治安案件200余起,抓获在逃人员8人,用热血和忠诚在边境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

2021年,阿思里别克被国家移民管理局评为“成绩突出党员民警”,2022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21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2022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青联授予“新疆青年五四奖章”,2025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编辑:蒋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