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观察
网络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网上也需要一个健康、公平的环境才能安心发展
□ 陈胜勇
中央网信办近日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涉企网络“黑嘴”专项整治行动。此次专项行动聚焦网络“黑嘴”伤企乱象,重点整治恶意抹黑诋毁攻击企业、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等4类突出问题,对于优化营商网络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涉企网络“黑嘴”乱象丛生。数日前,有媒体报道公安部门破获一起“网络水军”敲诈勒索案。该团伙成员常自称“某报社”记者,以发布企业不符合环保标准等信息为由,向企业勒索相关费用。上个月,某网红连续发布多条短视频,指控某知名零售企业“靠高价销售低成本玉石牟取暴利”,结果视频内容因缺乏事实依据被认定为侵权并下架。此前,还有一些所谓的“第三方测评”平台和博主“商测一体”,以流量为导向进行主观评价,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涉企网络“黑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他们或通过敲诈勒索获取钱财,或通过散播涉企虚假信息获取流量收益,这种模式不仅让一些不法分子尝到了“甜头”,还会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进一步加剧乱象的蔓延。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企业合法权益,打击企业经营者信心,而且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甚至对整个经济生态造成负面影响。某受害民营企业的创始人一度发声“考虑关停企业”,引发舆论关注。
涉企网络“黑嘴”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为涉企网络“黑嘴”造势和实施敲诈勒索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涉企网络“黑嘴”形态多变、牵涉面广,且常常以“舆论监督”为幌子,使得监管部门对其行为进行清晰界定存在一定难度,难以实施精准打击。此外,企业在面对网络“黑嘴”攻击时,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自证清白,而受损的声誉与经济效益在短期内也难以挽回。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受害企业无奈选择“破财消灾”,满足涉企网络“黑嘴”的非法利益诉求,从而助长其嚣张气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此次专项行动旨在对涉企网络“黑嘴”进行全方位打击。首先,这是去年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的“升级版”,表明了有关部门进一步净化网络生态、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能够对不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其次,通知对涉企网络“黑嘴”进行了精准“定位”,系统梳理了“恶意抹黑诋毁攻击企业”“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恶意营销炒作”“泄密侵权”等4大类12小类网络违法行为,让各类涉企网络“黑嘴”无处遁形,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安心谋发展。此外,通知还明确了整治工作的具体安排,从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平台责任,到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工作机制,为整治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路径,确保专项行动能够高效、有序开展,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网络环境。
治理涉企网络“黑嘴”的关键在于彻底斩断其非法利益链条,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执法司法机关应加大执法司法力度,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动真碰硬,提高涉企网络“黑嘴”的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网络平台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置恶意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切实履行好网络空间涉企信息传播的“把关人”职责。网红大V应坚守法律底线,自觉履行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避免走上利令智昏的歧途。企业自身要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信心,敢于同涉企网络“黑嘴”坚决斗争,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积极向相关部门举报违法线索。广大网民也应强化媒介素养,提升对涉企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切勿盲目跟风炒作,避免成为涉企网络“黑嘴”非法利益链条中的“工具人”。
网络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网上也需要一个健康、公平的环境才能安心发展。打击涉企网络“黑嘴”是一场持久战,期待此次专项行动能够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彻底斩断涉企网络“黑嘴”的非法利益链条,为企业安心发展创造更好的营商网络环境。
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