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探寻江西特色文物普查新实践

本报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第四次文物普查基层行

2025-05-27 06:18:4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文物普查基层行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文/图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江西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坚持重点重抓、紧张快干、统筹推进,相关经验做法多次在全国推广,为文物普查工作贡献江西智慧。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四次文物普查基层行采访小组一行前往江西庐山、婺源两地,探寻具有江西特色的文物普查新实践。

部门联动

芦林桥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景致优美。此处原是芦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芦林谷地,位于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1954年依山就势筑坝蓄水,次年建成。大坝高32米、长120米、宽12米,全湖面积约9万平方米,蓄水12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有防洪、交通及旅游景观等综合效益的小型水库。

如今,这里成为文物普查的新地标,被列入庐山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名录。

4月17日,采访组一行来到芦林桥,庐山市文保中心主任况晋民向记者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今年3月的一天,庐山市四普队员正用RTK和激光扫描仪记录别墅数据。这些测量仪器吸引了正在进行河塘水库水利设施巡查的水利工作人员注意。他对四普队员说:“芦林桥是庐山水利工程的重要建筑,目前还在正常运行,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庐山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建议你们去看一看。”

普查队立即与水利部门启动联合核查,经多轮专家论证,翻阅资料,测量本体,这座融合水利、旅游充满智慧的工程,被认定为反映新中国初期庐山建设成就的珍贵实物史料。

“芦林桥这一新发现,是庐山四普工作中‘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鲜活案例。不仅丰富了庐山的文物谱系,更表明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更多的‘跨界知音’。”况晋民坦言。

深化部门合作是江西省四普工作的亮点之一。

此次四普工作,江西省四普领导小组20个省直成员单位均积极参与其中。江西省委宣传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省财政厅强化普查经费保障,省住建厅与省文物局联合开展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普查工作,省自然资源厅主动提供普查相关图纸数据。此外,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检察院联合建立文物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省纪委监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政治监督重点内容,为四普工作保驾护航。

江西省直部门打破壁垒合力提供普查线索这一做法被推广至全国。

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懿行堂。

重点普查

婺源是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十三个试点县(市)之一,古村古建遍布乡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婺源,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县,原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全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30个,古建文物遍布全县,被誉为“徽文化大观园”。

4月18日,采访组来到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眼前的村落,青山耸立,绿水环绕,廓外田园绿意盎然。

据史料记载,西冲村由俞氏十六世祖世崇公于南宋瑞平年间在此定居并繁衍形成,至今有770年历史。村内古建较多,其中敦伦堂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西冲村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被住建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采访组一行来到一处老宅前。文物普查队员正在对老宅进行测量和绘图。这是一栋名为懿行堂的徽派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

“懿行堂是四普的新发现。”婺源县文保中心主任詹建春介绍说,懿行堂的堂内分为四进,而且在第四进的屋内砌筑精巧的鱼池。如此建筑形式,在整个婺源称得上独一无二。

令人惋惜的是,懿行堂老宅体量较大,虽然整体基本完整仍保持原貌,但因为长期无人居住,房屋前厅的前后横梁腐烂已经较为严重。

“从产权上讲,懿行堂目前是多户共有。但业主们不愿意出钱进行维修,而且对于老宅的保护利用也存在不同意见。”詹建春坦言,这是懿行堂保护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婺源古宅保护面临的挑战。

此次被纳入四普新发现,对懿行堂来说,无疑是幸运的,这意味着它将获得“新生”。当地将召开专题会议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研究,并设立县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于像懿行堂这样急需维修的老宅,会有计划地进行整体维修。

近年来,婺源对散布城乡的传统村落古建民居进行全面摸底确权,共为3810栋传统建筑完成了“身份认定”。

党建引领

婺源的古民居数量多、分布广,且多为私人产权,普查难度格外大,还有部分居民因外出务工,联系困难,甚至存在不配合普查的情况。面对这些难题,婺源通过新老结合建立传帮带机制、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科技助力提升普查效率等创新措施,成功解决了居民不配合、定位困难、数据采集效率低等问题。

采访中,西冲村每一栋古宅大门外墙上挂着的小牌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小牌匾上,有的写着“党员传统村落保护微岗位”,上面标注了党员姓名、建筑名称、岗位职责以及联系电话等内容,有的写着“家训”,还有的写着“走村不漏户 户户见干部”的网格化标识,注明了户主和具体网格的名字。

“我们针对四普‘应普尽普’的要求,采取了‘党建+’模式。”詹建春介绍说,普查队伍将文物名单转交乡镇党委,由乡镇党委采取“党建+”模式,安排党员包干到户,村组织配合进行逐户沟通。多方联动下,形成了“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劲”的态势,有效推动普查工作扎实开展。

目前,婺源县坚持共建共享,发挥党建优势,构建联动、联治、联兴等保护利用模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主体的工作格局。

婺源的这一做法,也是江西省文物普查工作新实践的积极探索。

下一步,江西省将指导各地通过各种渠道继续深挖新发现文物线索,确保既有专项调查全覆盖、重点区域全覆盖、重点行业全覆盖、地域特色资源全覆盖,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逐一进行地毯式普查,实现“应普尽普”。


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