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据“典”说法 以法治温情回应民生关切

最高检第四批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的办案细节披露

2025-05-16 19:53:3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我的案子败诉了,我去找了好多部门,他们说还是应该来找你们……”当民法典第一千零八条照进现实,家庭妇女九曲十八弯的维权之路如何迎来转机?

一张蹊跷的借条竟能“合法”划走公积金?轻信中介“零风险套现”承诺的小王被抽走近半公积金。检察官察觉调解书猫腻,抽丝剥茧,揭开黑幕:虚假诉讼竟成产业链!

……

5月16日上午,在民法典颁布五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典’亮生活,守护美好”为主题,举办检察开放日活动。活动现场,不断有热烈的掌声响起,来自湖北荆门、江苏睢宁、江西鄱阳、北京房山和最高检民事检察厅的5位检察干警走上讲台,对最高检第四批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中的办案故事进行了生动讲述,全面展现检察机关保障民法典统一正确实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成效。

在一个北京初春的清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的接待室里,一位姓王的小伙子满头大汗,双手紧紧攥着皱巴巴的借条:“检察官,我的公积金被人骗走了!” 

这话乍一听荒谬至极:提取公积金要本人符合条件、层层审核,怎么会轻易被骗呢?没想到,这竟牵扯出一个假官司背后的真陷阱。

据房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侯士芳介绍,了解案件经过后,检察官开始搜集证据。顺着线索深挖,一条虚构借贷事实、利用司法程序获取不当利益的黑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从击溃‘二次借贷’的荒唐狡辩,到用‘偶遇询问’撕破攻守同盟,这场较量步步惊心。当检察机关借大数据模型掀起治理风暴,封堵程序漏洞、移交犯罪线索,消失的公积金终于重归百姓口袋。”侯士芳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的力量。

“民事案件,不是原告不满意,就是被告不满意。但今年春节前,我们办结的一起案件,竟然收到双方当事人同时寄来的锦旗,对我们的工作表达满意。这究竟是一起怎样的案件呢?”最高检民事检察厅干警李大扬在讲述《两面锦旗的故事》时,抛出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原来,2011年,老李承包修建乡村道路,老杨提供砂石建材。路修完了,材料款却没有付清。老杨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老李支付材料款。案件历经几次诉讼,判决结果截然相反,原告被告都不服,执行也无法到位,息诉息访遥遥无期。2022年,老杨向最高检申请复查。检察官以“四步走”的办案方式,通过查阅卷宗、视频听证、实地调查、技术鉴定等,准确查明案件事实,促使双方和解。最终,老杨撤回复查申请,老李撤回执行回转申请,这起长达十余年的纠纷终于画下“句点”,双方彻底息诉息访。结案后,双方当事人同时寄送锦旗表达感谢。

40多年来,始终未能拿到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这是江西省鄱阳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朱霞讲述的办案故事《迟到的工钱》中主人公老董的遭遇。

上世纪70年代,老董被安排到生产队放电影,因生产队经济困难,20年间老董自掏腰包垫付影片租金、放映劳务费共计8万余元。

2023年,老董来到鄱阳县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但他手中只有村委会出具的欠条。多方收集证据查明事实后,检察机关依法支持起诉,并积极促成双方调解,老董终于拿到了薪水、解了心结。

“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全靠我伺候,这些年我都不敢生,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可他还坚决要离婚!”湖北省荆门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刘于宏对发生在2024年5月的一次接访场景仍然记忆犹新。那天,12309接待大厅来了一位身形瘦弱的大姐。一开口,便向他们痛诉前夫的无情和自己的委屈。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条明文规定,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生活中,男方挣钱养家、女方操持家务都是对家庭的贡献,怎么就能认定一方‘负担了较多义务’呢?我想,这也正是民法典第一千零八条在适用中的困境。”刘于宏说。

在这起案件中,检察机关通过深入调查,让民法典第一千零八条的规定得以落地,让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价值衡量回归公平本质,推动形成尊重家务劳动、珍视家庭贡献的文明新风尚。

参加开放日活动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师生代表纷纷表示,检察官据“典”说法,以法治温情回应民生关切,凸显了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履职担当,也展现了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新时代检察官风采。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