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他们用行动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

听五位一线基层工作者讲述文物保护故事

2025-05-13 07:02:5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长期坚守在文物保护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分享了他们的故事。他们或扎根田野,用脚步丈量历史,或心怀敬畏,用匠心修复时光,用行动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

用考古和文博人的初心丈量大地

从业11年间,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王龙先后参与了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王龙任队长,带领队员用了一年的时间走遍吐鲁番的山山水水,共调查了1108条坎儿井;第四次文物普查中,王龙作为吐鲁番区域指导员,带领大家走遍了北部天山的每一道峡谷、每一处河湾,新发现古墓葬、古遗址、古岩画、古建筑共74处。

参加过两次文物普查,说起有什么变化,王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科技创新带来的质的飞跃。第三次文物普查大部分是用脚步丈量,而第四次文物普查有了高科技的加持,大大提高了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普查范围和覆盖率。

有很多变化,也有很多不变。“文物人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就一直没有变过。”王龙从大学毕业以后就扎根吐鲁番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工作,十余年来,他始终都以文物传承人和守护人的角色来要求自己,用考古和文博人的初心丈量大地。

不仅是文化宣传员更是文物守护员

20多年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往来奔走于莫高窟735个洞窟之间,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敦煌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爱上敦煌。

从事讲解工作多年,宋淑霞有一个深刻体会,讲解员不仅仅是文化宣传员,更是文物守护员。讲解时要把文物保护理念融合进去,让游客树立起“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理念,加入到文物保护队伍当中来。

讲解工作虽然很平凡,但在守护中华瑰宝的事业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些年来,宋淑霞深耕一线,带着她的团队不断探索敦煌文化弘扬的路径,积极开展社会公众教育活动,让敦煌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校园,还开展实践活动,邀请小讲解员们来到莫高窟志愿讲解。当孩子们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洞窟时,游客时常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敦煌沉寂千年的文物,能更好贴近大众的文化体验。”宋淑霞说。

发挥西藏考古传承保护利用作用

在不久前公布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夏格旺堆主持的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位列其中。这是截至目前在青藏高原腹心地区发现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考古文化序列最完整的遗址。

夏格旺堆毕业后就开始在西藏博物馆工作,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近30年。其间,他参与过昌都卡若遗址,包括山南的邦嘎遗址等史前时代的考古发掘工作。2005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成立后,夏格旺堆前后又参与了近100个项目的田野工作。

最近几年,夏格旺堆带领团队在西藏考古领域有很大的突破,发现了大量的资料。而在以往,由于缺乏实物资料,甚至有些人认为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人类不适宜生存,不会有那么早的遗址。

在夏格旺堆看来,考古学对没有文字之前的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西藏,这种作用更是凸显。现在夏格旺堆和团队还在做考古遗址的原址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目的就是想让旷野上的文物活起来,更好发挥西藏考古传承保护利用的作用。

像守护自己家园一样守护长城

6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一直坚守在保护长城的工作岗位上。

刘红岩的舅舅是一名长城守护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义务守护长城。受舅舅的影响,2019年村里招聘长城保护员,刘红岩第一个报名,经过考试成为村里第一批长城保护员,正式从舅舅手中接过接力棒,踏上了守护长城之路。

石峡村的长城有明长城、北齐长城,都是未开放地段。上长城巡查的时候,长城保护员每天都要走10多公里。让刘红岩记忆最深刻的是去年7月的一天,村里广播说有大暴雨,让全体村民都注意安全,减少外出。而刘红岩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长城会不会被雨水冲毁。情急之下,她集中村里的长城保护员,每人扛上两捆塑料布爬上长城保护墙体。精疲力尽做好一切保护措施,刘红岩才放下心。

让刘红岩感到欣慰的是,不仅她一个人热爱长城,她的家人还有全村的人都热爱长城。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早在1995年,国家文物局就派出大批考古研究、地质勘查、文化历史、建筑艺术等方面的专家扎根柬埔寨近30年,先后完成了周萨神庙、茶胶寺、吴哥王宫遗址的修复项目,让吴哥古迹这一人类文明瑰宝再次重现辉煌。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汉兴自2018年入职文物保护队伍以来,承担了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项目和尼泊尔努瓦科特王宫修复一期项目。在工程修复过程中,他严把工程质量和安全,精心丈量和测绘每一块石构件和出土文物,把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充分运用在吴哥遗址的古迹上。“我们的文物援外工程项目是以普惠大众、提升当地老百姓的幸福感、促进民心相通为重要目标。”刘汉兴说。

作为一名一线研究人员,刘汉兴深刻感受到良好的中外国际合作交流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同时也深感到文物保护责任之重大。“我们会继续加强文物保护的合作利用,与国际上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接轨,为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经验。”刘汉兴说。

编辑:康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