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廉颖婷
4月30日13时08分,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冲入大气层、经受住2000℃高温考验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安全顺利出舱。
此次神舟飞船因着陆场大风天气推迟一天返回,并首次降落地形较为复杂的东风着陆场东区,给搜救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中国航天人用严谨细实、知难而上的作风,迎战各种风险与挑战,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区主要以硬戈壁地形为主,有利于搜救车辆通行。东区主要地形特征有软戈壁、梭梭林、盐碱地、草湖等,对直升机降落和地面车辆通行构成一定挑战。为此,搜救分队配备了全地形车、无人机、临时停机坪等装备,并依托北斗导航和光纤网络实现精准定位与通信覆盖,保障了东区复杂环境下的搜救效率。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所说:“这次顺利返回,反映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空间站到各个系统,对工程的规划、计划以及对特殊情况的应急准备都非常充分。”
随着返回舱成功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
“整个返回过程比较顺利,虽然由东风着陆场西区转到东区使我们面临不小的压力,但是所有处置队员顶住压力做实工作,确保此次搜救任务圆满顺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徐鹏说。
今天,从400公里外的太空返回地球家园,蔡旭哲重返“天宫”的圆梦征程完美收官,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两名90后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的首飞之旅圆满完成。
“欢迎回家!”开舱手打开返回舱舱门的问候,是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听到的第一句温暖话语。
此时,不远处的医监医保车里已经准备好食物。出征的饺子、返回的面,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将在车里吃上返回地球的第一顿饭——牛肉面。蔡旭哲和王浩泽是河北人,他们还点了驴肉火烧,此外还有酱牛肉、绿叶蔬菜、小黄瓜等。
第一个出舱的蔡旭哲说:“在太空中,我们无数次凝望美丽的蓝色星球,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守护好。尤其是空间站舱壁外面那抹鲜艳的红色,是太空中最亮的色彩。这次任务我带领两名90后,乘组一心,天地一体,圆满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付的任务。”
出舱后的宋令东兴奋地说:“此刻的心情非常自豪、幸福也充满期待,我们把所有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都转化成科研成果。为祖国出征太空我是幸福的,脚踏实地的感觉也是幸福的。我会及时调整状态,时刻准备把清澈的爱献给祖国。”
王浩泽是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她说:“我最想说的就是‘祖国母亲,您远行的儿女回来了。’在天上飞行的这180多天,既是一场磨砺,也是一场修行。经过这次任务,我现在底气十足地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我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更多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中国航天人一定会越走越远,我们必将迈向更加深远的太空。”
这次返回任务依旧经历了分离、制动、再入、减速、着陆缓冲五个阶段,并延续了神舟十三号以来的快速返回方案,即绕地球飞行5圈后返回地面。
3名航天员已平安抵达北京,之后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于2024年10月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83天,其间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世界纪录;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
本报酒泉(甘肃)4月30日电
编辑:高弼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