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
4月23日,海关总署公布2024年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分别是:深圳海关引入技术调查官查办侵犯专利权光伏设备案;上海海关查获侵权外贸“新三样”产品系列案;杭州海关启动重大案件快速反应机制行刑衔接查获侵权钻头案;厦门海关筑牢“入口”防护网查获侵权调味品系列案;北京等海关推动一体化保护护航文化创意产品“出海”案;广州海关查获进口侵权体育用品系列案;黄埔等海关高效协同查获转运侵权运动鞋案;青岛、宁波海关查获出口非洲国家侵权货物系列案;成都、乌鲁木齐、拱北海关查获跨境电商渠道侵权货物系列案;南京、天津、大连海关准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三)》(以下简称《裁量基准(三)》)系列案。
其中,深圳海关引入技术调查官查办侵犯专利权光伏设备案作为全国海关系统首次成功引入技术调查官实施专利权海关保护的典型案例,由技术调查官结合涉案专利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等,协助海关对设备中与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相关的结构部件进行查验取证,在保障权利人查看货物权利的同时,也进一步压缩查验时间,保障了发货人的利益,充分体现了技术调查机制对海关保护措施的专业支撑作用,为海关系统深入开展专利权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对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水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上海海关查获侵权外贸“新三样”产品系列案中,海关围绕“品牌知名度大、侵权现状严重、侵权线索较为明确”等要素打击侵犯商标权的光伏产品,维护企业品牌声誉;综合运用“风控+综合+现场”的联动处理机制,打击侵犯专利权的光伏产品,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及转型升级动力,为外贸“新三样”产品高质量出口贡献海关力量。
杭州海关启动重大案件快速反应机制行刑衔接查获侵权钻头案中,海关办案人员凭借其丰富的办案经验,及时启动重大案件快速反应机制,顺利推动公安机关立案,是海关与公安机关深化知识产权保护行刑衔接,合力对侵权违法犯罪活动实施全链条打击的典型案件。
厦门海关筑牢“入口”防护网查获侵权调味品系列案中,海关从查发的一起侵权案件入手,通过大数据分析筛查高风险商品进行专项布控,陆续查发类似侵权调味品2批次,有效截断侵权货物流入国际市场,体现了海关在食品安全领域落实“没有最严,只有更严”的执法标准。该系列案切实维护消费者健康安全,维护中国产品国际声誉,是海关重拳打击“入口”侵权商品的典型案例。
北京等海关推动一体化保护护航文化创意产品“出海”案中,海关鼓励文创企业开展海关备案,提升维权效能,通过跨关区协同执法形成打击侵权保护创新的强大合力。该案是海关纵深推进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护航文创产品“出海”的典型案例。
全国海关坚持“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理念,通过提炼侵权特征,研判舱单信息,锁定物流线路,实施精准布控,有效阻断侵权体育用品流入国内市场,切实维护国内市场正常贸易秩序,支持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广州海关查获进口侵权体育用品系列案体现了海关关员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深刻认识和专业素养,是海关积极打击进口环节侵权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
针对侵权货物漂移新趋势,粤港两地海关在跨关区、跨区域联合执法方面迅速共享风险信息,层层实施布控拦截,合作开展案件调查,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执法合作机制。黄埔等海关高效协同查获转运侵权运动鞋案是粤港两地海关密切合作保护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体现了海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职责担当。
青岛、宁波海关查获出口非洲国家侵权货物系列案充分展现了专项行动的执法成效,强化了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维护了中国品牌和“中国制造”在非洲国家的良好形象,是海关践行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服务大国外交的集中体现。
海关通过加强对跨境电商侵权货物的打击力度,有力保障权利人、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为跨境电商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成都、乌鲁木齐、拱北海关查获跨境电商渠道侵权货物系列案是海关加强跨境电商新业态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典型案例。
《裁量基准(三)》是海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规范行政裁量权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为海关严格规范公正办理知识产权案件提供了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的裁量基准。《裁量基准(三)》施行以来,全国海关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准确适用不同裁量阶次,体现过罚相当、宽严相济的立法精神,对于提高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及促进海关执法规范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天津、大连海关准确适用《裁量基准(三)》系列案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编辑:刘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