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油画铭记历史 影片唤起记忆 情景剧引发共鸣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 “五一会址”重现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盛况

2024-06-25 14:35:4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红兵 

四个大字,一幅油画,一段影片,一幕沉浸式情景剧,瞬间将你带回到七十七年前那个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的光辉岁月。 

6月24日,记者随中宣部“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中国北疆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罕山脚下洮儿河畔。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就矗立在这里,经历了历史洪流洗礼的两层小楼伟岸雄峻,庄严肃穆。77年前的1947年5月1日,这座小楼见证了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诞生。 

如今,小楼已成为革命历史圣地。这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感;房间墙上挂着的每一件条幅都是红色革命的文物。 

图为见证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历史的“五一会址”。

下了车,右边的青砖院门上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着“五一会址”。四个熠熠生辉的金色汉字出自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之手。这里每天都会迎来无数游客。游客们到了这里,便自觉凝神静气,迈着沉静的脚步,轻轻踏入这座历史的殿堂,认真聆听每一段故事,细心观看每一件展品,认真聆听每一段历史。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红色历史的见证地,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 

走进“五一会址”展厅,门厅东墙上的大幅油画《五月的曙光》几乎占满了对面整面墙,油画定格的是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历史瞬间,那醒目的色彩、生动的画面,真实再现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庄严时刻,瞬间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图为“五一会址”展厅墙上的大幅油画《五月的曙光》。

进入“五一会址”大厅,只见大厅里摆满了长条木桌和木凳,大约有十多排。凳子上坐满了人。第一排的几位穿着明显不同,一看就是解放前的农牧民装束,头上还戴着毡帽。 

“大家好!您现在进入的是兴安盟‘五一会址’,77年前,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一名扮演上世纪蒙古族牧民代表的演员,邀请游客“代表”步入会场。 

“各位代表们,为了祝贺本次会议成功召开,解放区各地都发来了贺幛,大家看!这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冀热辽中央分局送的,这是中共辽吉省委员会送的,这是黑嫩省政府送的,还有中共辽北省委员会送的,中共中央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啊!”一位身着中山装,扮演“徐代表”的演员向“代表们”热情地介绍。 

随后,两个身穿民族服装的青年给每个座位发了一张封面印有“五一大会”的“选票”。“选票”发放完毕,台上的人全部煞有介事地拿出笔来准备填写选票。稍顷,台上的人坐下,微笑着对台下的人说:“欢迎大家参与沉浸式情景短剧《五一大会》的演出!如果有意见和建议,就请写在选票里面空白处。谢谢!” 

由兴安盟乌兰牧骑创作表演的情景短剧《五一大会》,以弘扬北疆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为主线,通过沉浸式回顾历史情景,再现五一大会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求解放的革命热情。 

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各族人民的期盼中隆重拉开帷幕。5月1日,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情景短剧演完,大厅开始播放一段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时长8分多钟的黑白影片。这段影片真实记录了当时大会前后的盛况。视频中,来自内蒙古地区部分盟市的农牧民代表、妇女代表等参会人员赶着马车、骑着骆驼,带着帐篷和干粮,穿越辽阔的草原和沙漠,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这种团结一心、共襄盛举的场景,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五一大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乌兰夫当选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从此内蒙古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如今,“五一会址”已经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兴安盟充分挖掘利用这一红色资源,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在这里,游客都将亲身“感受”一次“五一大会”的火热盛况。 

通过让各族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亲身感受这一历史时刻的激情和团结氛围,进一步促进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这座小楼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的诞生和成长,也见证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