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长五火箭助力中国探月工程行稳致远

2024-05-04 17:30:3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黄希 摄影 宿东

5月3日下午,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将8.35吨重的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长五系列火箭自复飞之后的“十连胜”。

这枚从立项就和探月工程紧紧绑定在一起的火箭,继2020年11月24日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后,再次回归初心使命,助力中国探月工程行稳致远。

绝不能在保守中成功

长征五号火箭芯级直径为5米,是我国现役火箭中尺寸最大的,其助推直径为3.35米。而现役高轨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中的长三乙火箭的一、二子级直径为3.35米。无论是嫦娥五号,还是嫦娥六号,其“体重”都超过8吨,要将这样的庞然大物精准送到预定轨道,只有“长五”能行。

3月12日13时,长征五号遥八火箭搭乘远望21号和远望22号运输船顺利抵达海南文昌清澜港。3月15日,长五遥八火箭通过陆路运输,安全运抵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厂房,火箭随即开始箭体总装测试工作。

7时30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刘洋带着当班队员坐第一班班车到厂房外开班前会。他带着大家一一梳理当天的每个操作细节,确保操作稳妥。

作为长五火箭发射试验队里的操作团队,四中队一直在思考,在确保成功的同时,一定要把宝贵的经验总结记录到位,留给后来的操作者。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申定贤介绍:“我们从长征五号遥六就引入一套信息化系统。利用平板电脑实时记录现场操作的质量数据及多媒体,同步到系统后生成操作多媒体图册和质量数据包络。现场操作人员可以迅速便捷地对比当前操作与以往的差异。此外,我们进行了精细化管理,记录每项操作的人数、点位及操作项目,并建立相应台账。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为所有后面的操作者提供了借鉴。在经历了遥六、遥七工作积累后,本次任务现场工作质量基本实现一致。”

这是长五火箭全体研制、生产、操作人员的理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黄兵更是坦言:“绝不能在保守中成功。”

提到长五遥二火箭失利的至暗时刻,这种“不可承受之重”带来的痛,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个队员心中。现在,让每一个新人看“遥二失利”的片子已经成了传统。“看看失败的痛苦,就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如今,“王者归来”的长五火箭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执行探月、探火、空间站建设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中。虽然每次都取得“十环”的好成绩,但是对长五火箭团队而言,长五遥一发射时的“不增压下循环泵无法启动”这一技术阴霾一直笼罩在长五团队心间。

在长五遥七火箭发射前夕,长五火箭团队对前期历次发射数据和出现过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深入探讨。在激烈的深挖及思想碰撞后,团队通过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终于在遥七发射流程中,不增压下按预期成功启动循环泵,让火箭回归当年的设计状态,最终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自我挑战,让黄兵和他的队友们感受到了超越的快乐。对一枚优质的火箭而言,不断实现技术迭代——这就是“尖子生”的成功秘籍。

“三连发”,180天发射场坚守

5月3日,对于像骆鑫生这样在发射场坚守180天的队员来说期待已久。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火箭顺利执行嫦娥五号发射任务,随后3年长五火箭没有发射。再次执行任务,就到了2023年年底。

从2023年10月15日进发射场,到今年5月3日发射结束,跨越了元旦、春节、“五一”,经历了四季变换,除去中间回去总装下一发产品的20多天,骆鑫生和他的几名队友在发射场坚守了180天,成功将长五遥六、遥七、遥八送入太空。

本次任务期间,骆鑫生生病了,但他坚持到了最后。“从10月15日出发时,我们领到的任务就是‘三连发’,决不能掉链子,我们总装团队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长五火箭的总装工作再次改进提高。”骆鑫生说。

目前长五火箭发射试验队有130人,“三连发”队员就有100多人。除了试验队员外,火箭“两总”都和大家一样全程驻场。

黄兵就是“三连发”代表之一。原本长五队伍还有一位总体副总师,考虑到他家孩子今年要高考,黄兵主动说:“前方留给我,你负责盯后方。”全然没提自己家里90多岁老人需要照顾的情况。

长五遥六、遥七、遥八火箭在200天时间内接连发射,经受住了高密度的“大考”,也在连续成功中实现了不断突破。在遥六的发射中,卫星方提出要给火箭整流罩加一件“衣服”,来保护卫星携带的载荷,确保火箭在转场时卫星不受环境影响。但60多米的高处,风的强度和地面不可类比,这意味着这件穿在整流罩上的衣服必须是一件适身的“紧身衣”。

秉承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长五火箭团队接下了这个任务,经过多地辗转、前后方协调,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完成从设计、生产到验证各个环节,最终让“衣服”按时抵达。

据统计,长五遥八火箭仅和遥五相比,就开展近160项技术改进。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王珏总结为:产品质量更稳定、验证试验更充分,队伍状态更成熟、应对预案更完善。

除了在技术上不断迭代、服务更加优质外,长五火箭团队还继续在优化管理上做文章。据王珏介绍,发射场工作时间从之前的60天缩短到50天,再到现在的43天,长五火箭力争在未来发射中实现发射场工作时长进一步压缩。这对其他火箭来说,可能稀松平常,但对长五火箭这样的复杂巨系统来说挑战极大。

“别的火箭发动机都是随箭体出厂就安装好了,长五火箭的发动机必须要进场安装。仅这一项工作,就需要10天时间。”王珏说,每压缩一天发射场工作时间,都是一大步的突破。

好团队成就好产品

接触过长五火箭团队的人,都会感受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沉稳睿智,热情真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2006年“长五”立项起就一直并肩奋斗、共担风雨,大家已经形成相互交底、坦诚合作的默契。

2006年,作为氢氧发动机专家的王珏和火箭总体设计专家李东同时被任命为长五火箭总指挥、总师。1961年出生的王珏今年已经63岁,这些年,他和李东与“长五”同在,披星戴月,千里奔袭,看着对方双鬓慢慢染白,成功时击掌相庆,失败时共同面对,结下深厚情谊。

王珏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长五”就像是自己的兄弟。谈及18年的老搭档李东,他用“非常有幸、非常难得”来形容这些年的战友情。和王珏、李东共事多年的人更是坦言,从未见过两位老总冲着大家拍桌子发脾气。

“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承担了伟大的使命,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遇。”王珏动情地说,回顾长五火箭30多年发展历程,不仅证明了“中国航天能从胜利走向胜利,更证明了中国航天能从挫折中奋起,铸就苦难辉煌。这就是‘长五’这项跨代工程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