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我国2024年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告捷

“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成为新常态

2024-04-26 09:02:2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今天18时0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两边簇拥的人群突然沸腾起来,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从问天阁缓缓走出,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这里举行。18时10分,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夜幕渐渐降临,距离问天阁8公里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场,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以下简称长二F)遥十八运载火箭组合体静静矗立在大漠深处的发射塔架里。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以来,首次在4月进行的发射任务。针对4月发射场地面风速较大,沙尘较多的情况,工作人员一方面加强天气预测,另一方面专门制定预防沙尘方案。

20时59分,伴随着火箭起飞的巨响,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长二F遥十八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搭乘着3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橘红色的尾焰在黑色夜幕的映衬下格外耀眼。

火箭顺利升空,2024年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告捷,“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成为新常态。

中国空间站任务进入常态化值守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在空间站任务进入常态化值守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驻留期间,将按计划管理、照料空间站与应用载荷,进行空间站维护维修与状态巡检,保障空间站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随着人类航天活动日益增多,随之带来的空间碎片问题也日趋凸显。截至目前,中国空间站已多次主动实施空间碎片规避。“确保空间站平台的在轨安全稳定运行,是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永恒课题。”林西强说,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进一步梳理空间站舱外易受空间碎片撞击损伤的薄弱环节,在目前空间站已有的空间碎片防护措施基础上,对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碎片防护加固装置,进一步保障空间站安全。

这次任务,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利用舱内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载荷,在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开展90余项实(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的实(试)验项目增多、难度增大,飞行乘组面临着不小挑战。

选拔优秀合适的飞行乘组,是确保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的关键。目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已经建立了系统完备的飞行乘组选拔技术体系。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邹鹏飞介绍,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是按照新老搭配等原则统筹确定,飞行乘组在做好身体素质锻炼等基础上,进行了空间操控技术、出舱活动技术、空间实(试)验操作技术等专业训练,实施了正常飞行程序和应急与故障处置程序训练等,为执行神舟十八号飞行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能源系统升级更好支持飞行任务

对神舟飞船而言,电源至关重要。整船在轨飞行提供电能的主电源、关键阶段可确保航天员安全的应急电源、为返回舱提供电能的返回着陆电源、为轨道舱和返回舱提供火工控制能源的火工品电源等,堪称飞船的“心脏”。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以下简称五院)陈同祥介绍,相较于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电池容量更大、系统可靠性更高,将更好地支持载人飞行任务。

针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任务特点,五院研制人员对飞船能源系统进行了升级,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以及后续新批次飞船的持续改进,而且将为我国空间站运营提供更加稳定高效的在轨支持。

“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上,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镉镍电池更改为锂离子电池。电池扩容了,为整船减重几十公斤,且比能量更高、循环寿命更长、高倍率充电更佳。”陈同祥告诉记者。

电源全新升级给推进舱总装带来不小影响。神舟飞船推进舱内除了安装有几十台发动机外,为了适应各分系统的变化,研制团队将推进舱仪器盘上的设备重新布局,让电源设备在推进舱内工作可靠、稳定运行。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与空间站核心舱实施径向交会对接。之后,6名航天员将实现“太空会师”。径向对接是此次任务的关键一环。

空间站百吨级组合体对飞船测量敏感器的遮挡以及空间站组合体发动机工作时羽流间的相互影响,都对径向对接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带来的风险,对接机构通过研制产品化、流程标准化,把每一发对接机构的百余个传感器、十余个执行机构、200余个弹簧的性能参数偏差控制在最小,通过地面标准流程30余次捕获缓冲试验,验证了对接机构具备在多种复杂工况下的捕获缓冲能力。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再次实施径向对接,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交会对接GNC(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进一步成熟。”陈同祥说。

从0.9896到0.9903可靠性再创新高

自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长二F火箭就进入常态化、快节奏发射状态。为了将航天员又快又稳地送入太空,自执行长二F遥十二火箭发射任务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研制团队围绕发射场流程优化持续探索,经过一次次任务的不断积累,长二F火箭发射场流程已由空间站建造初期的49天缩减到35天,并将瞄准30天目标继续优化改进。

不仅如此,研制团队还借助远程测发支持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火箭测试数据前后方实时互联互通,让数据判读更加高效准确,同时将发射场人员缩减了40%左右。开发了诸元设计及传递系统,在有限的射前准备阶段,进一步提升诸元数据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

“对于新研产品,从方案设计到元器件选型,都严格遵照自主可控的要求,努力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火箭院顾名坤表示,对于自主可控占比少的老产品,则采用整机替代或者元器件原位替代。多措并举逐步提高产品国产化率,让“神箭”越飞越稳。

火箭院秦曈告诉记者,目前长二F遥十八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已从0.9896提升至0.9903,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与长二F遥十七火箭相比,遥十八火箭进行了30余项技术状态改进,进一步提升全箭可靠性和安全性。

任何一处状态变化,都被设计人员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抽丝剥茧般的风险分析。长二F火箭研制团队严格把控生产和制造过程,从设计环节到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再到靶场的装配操作,确保每一个部件和系统都能达到最高质量标准。

长二F火箭团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把关,挑选“优质子样”。随着每年生产的零部组件产品数量的增多,长二F火箭实施了组批投产,极大提高了子样的数量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的一致性。“数量上来了,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可以为火箭挑选更优质的子样。”顾名坤说。

本报酒泉4月25日电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