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专利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04-25 09:00: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冯晓青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指针。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专利转化具有更加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确立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方针政策。高质量发展对于包括专利在内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利转化是专利有效实施和利用的根本要求。一项专利技术只有得到有效的转化,专利权人才能将其静态的权利通过动态的运用,真正实现相关专利技术的技术和市场价值。这就不仅要求高质量的专利,如具有较高技术和市场含量的专利技术,而且要求专利得到有效的实施。如果专利不能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实施,即使该专利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技术和市场含量,也难以实现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的目的。基于此,可以认为促进专利转化、提升专利转化能力是高质量发展在专利制度领域的应有之义。  

专利制度是一种利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促进科学技术有效管理和保护科技成果的重要的制度。专利制度的运行离不开以保护专利权为核心的专利法。专利法不仅需要有效地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且需要通过其自身的保护与激励创新的机制,促进专利技术的推广运用,提升以企业为重要主体的专利权人的创新能力。我国专利法的立法宗旨条款即体现了促进转化、实现专利商业化运用的意旨。在专利法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中,专利许可(含开放许可、强制许可等)、转让等相关法律制度,无不体现了促进专利转化的用意。

在当代,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的专利也不例外。在当前国际竞争环境下,专利战略已成为企业、产业、行业和国家层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专利战略的内容和环节来看,专利保护是基础,专利转化和运用则是目的。实际上,专利转化也是专利战略的核心内容。

盘活专利资产、实现专利的经济社会价值。在法律上,专利是一种重要的专有权利。在经济学上,专利则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无形财富。就企业而言,专利还是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营资源。对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的专利进行转化和有效实施能够盘活专利资产,从而能够充分地体现其无形资产属性,在为专利权人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无形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利转化实际上是专利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也是专利由静态的权利通过动态的运用而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这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增益性。

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技术创新,建立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说,专利转化意味着专利权人通过市场收回其专利研发的成本,并获得必要的利益。专利转化过程也就是企业这一市场经济主体实现其技术创新的过程。专利转化有助于实现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因为专利权人能够通过有效实施其专利而收回成本并进行新的发明创造。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生产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构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具有新质态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要领是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面向未来产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体系的打造。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专利技术的创造和运用则具有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需要通过专利制度的保护和激励机制促进专利的创造;另一方面,专利运用是目的,需要通过有效的专利转化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由知识产权大国跃变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包括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的转化,也是202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知识产权强国不仅体现在知识产权的数量多,而且体现在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能力和绩效显著,这一能力和绩效最终体现为知识产权的产业竞争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专利是知识产权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也自然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有效转化利用能力和绩效。

专利转化是专利制度实施的应有之义。其对于实现专利的价值、提高市场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专利制度和政策规范,需要在专利保护的基础上强化专利转化和有效实施,以此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