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中国之治”必将续写中国奇迹

2023-03-07 12:27:2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网特约评论员 刘宇轩

春风浩荡,杨柳吐绿;春潮涌动,生机勃发。

我们正携手共赴一场新时代“春天的盛会”,中华大地迎来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两会”时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刻分析、全面把握社会长期稳定这一中国奇迹背后的成因、动力与规律,为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是进行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的坚强保证。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对社会开展系统治理的关键一环。2020年,党中央加强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设立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推动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统筹好社会治理的各项资源和力量,不断创新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确保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落实好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履行好维护一方稳定、守护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在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治理效能。

人民幸福安康,是进行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的最终目的。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质量。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平安中国建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让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针对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各地区各部门打防管控齐头并进。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4.1万余起,追缴返还人民群众被骗资金120亿元。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迈向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不断健全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红利。

共建共治共享,是进行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的基层基础。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形式和渠道得到不断拓展,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平安中国建设实现了过程人民参与、成果人民共享、成效人民评价。这启示我们:在治理主体上,不能只依靠行政力量,要注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治理方式上,不能简单依靠打压管控、硬性维稳,还要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社会治理;在治理方法上,要深刻认识到综合治理、社会协同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工作机制,更是有效开展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论。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夯实法治根基,是进行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的关键所在。社会治理离不开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遵循。只有把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纳入法治的调整范围,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切实的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他强调: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在社会治理中不断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治理各种顽症难题,让法治成为普遍共识和基本准则;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重点加强涉及面广、敏感性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切实发挥立法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把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运用到社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在法治轨道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社会治理法治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年来,平安建设积跬步以致千里,平安中国在水滴石穿中已成恢弘气象。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之治”必将续写中国奇迹。


编辑:余飞、常鑫、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