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路史

2021-12-31 11:53:1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作者: -标准+

□ 王乾荣

蛮荒时代,没有什么路。原始人连房子都不会修,住山洞里,狩猎为生。《吴越春秋》里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什么意思?就是原始人把竹子“断”成小节,用弦将这段竹竿两头“续”起来,遂成一只弹弓,在弦上夹一块土坷垃,拉弦,松手,土块“飞”出,去射大荒山中的那头“宍”,拿来充饥。宍即“肉”字的古体,指野物。野物奔跑,原始人追射,没准儿被高低不平的地面绊个跟头。别说人打猎不可能路上走,便是寻常生活中,也是没有路的——这大约就是鲁迅说的“地上本没有路”。

鲁迅接着说:“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某座山野物多,大家去那里打猎,一来二去,踩出一条路来。后来学会搭茅屋、种庄稼,人们从屋里去田间劳作,来来回回,也踩出一条路。一条又一条路的出现,条条大路便通四方了。

人们于是认识到,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循着路走,是有道理的,所以路也可称为“道”。这道和路,乃是一回事儿,合称“道路”。社会前进,思想家横空出世。先哲老子于是提出一个理念——世界原是由“道”产生的,即“道”是宇宙的起源,也叫“道法自然”。人们走对了路,便是顺应了“道”,此即“道之理”,简称“道理”——道理就是规律呀。

咱们现在的“走路”,便是循着规律办事。而现实社会中成形的“路”,也不尽是人们用脚板“走”出来的。人服从于自然,也不断向自然叫板。自古有一个口号,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桥是路的焊接点,是路的组成部分,总之不管是山还是水,人们理论上均可以使之变通途。然而古代科技不济,古人开路架桥能力局限,遭遇险山恶水,就断了路,只能望而兴叹。如今社会进步,科技昌明,则情景大为不同。瞧瞧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山崇岭峻,千年积雪不化,空气稀薄,很多地方是“无人区”,可咱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兄弟,居然在这里修成了一条现代化铁路。文天祥在《过零丁洋》里喟叹:“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就在这广阔无涯、波急浪涌的零丁洋里,咱中国人飞架了一座55千米里程的大桥,长虹卧波,举世无双,把港珠澳三地连在一起……

而从这一条路和一座桥看,是不是任何地方都能修路、架桥呢?当然不是。比如不能在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上修路,也不能在深达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架桥,这也是顺应规律。然而没有路也可登珠峰,没有桥也能乘“奋斗者”号潜入马里亚纳海沟。可上九天揽月,九天比珠峰高;可下五洋捉鳖,最深海沟不在话下。这就更是创造意义上的“开路”。咱们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把“路”开到距地球1亿千米之远的火星上了。

编辑:梁成栋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