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奏响秋的乐章

2021-11-18 16:59:59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曹吉锋

虫鸣

外出散步时,一阵微风吹来,禁不住打了一个寒颤,裸露在外的手臂感觉到了丝丝的凉意。算算节气,如果在沂蒙山的老家,早已是深秋,然而在这邕江畔,才刚刚嗅到秋的味道。停下脚步,摘下耳机,开始整理衣服。

突然耳边传来窸窸窣窣的虫鸣声,屏住呼吸,竖起耳朵,静心聆听,才发现周遭早已演奏着一曲虫鸣大合唱。各种不知名的小虫,卖弄起自己天籁的嗓音,长的短的、高的低的、深的浅的,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这时,开始有点嗔怪自己,耳朵被手机中的音乐占去了太多的时间,却忽视了来自大自然最美妙的乐章。

欧阳修在《虫鸣》一诗中这样写到,“叶落秋水冷,众鸟声已停。阴气入墙壁,百虫皆夜鸣。”的确如此,田野外,空旷地,草丛里,那是鸣虫的领地,只需给它们一个舞台,便可以演奏整个夜晚。秋天的虫鸣声与夏日的虫鸣声有很大的不同,夏日的虫鸣声中充满着欢快的律动,富有激情和活力,而秋天的虫鸣声似乎带着一丝的凄愁,更衬托出秋的落寞。古人从季节的转变中感受到心情的变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的这首《秋夕》则捕捉到了一抹幽怨的气息。或许,鸣虫们早就知道,冬天快要来了,生命也将画上终止符,所以要赶在冬天来临前,整夜卖力地鸣唱,仿佛在用声音在跟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白。

曾记得,大约七八岁的光景,那一夜,月光皎洁,月华洒满了整个院子,蟋蟀们在墙角弹琴。一时兴起,循着声音,掀开一块砖头,一只蟋蟀,趴在那里。用双手一扑,便捉到了,放到小玻璃瓶中。一个晚上,都是它的琴音。第二天醒来,却已死掉,伤心至极,此后便再也没有捕捉过蟋蟀。

世界之大,包罗万象,鸣虫虽小,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在昆虫的王国里,既有“飞蛾扑火”追寻光明的壮烈,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敬业奉献,还有“采得百花成蜜后”的勤劳付出。从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值得人类学习的伟大精神,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才是最重要和最珍贵的。

雁叫

夜空中,传来了“嘎——嘎——”的雁叫声,抬头望去,排成“一”字或“人”字型队列的大雁,正从头顶高高飞过。大自然的声音就是那么的神奇和美妙,一种声音往往蕴含了一种意象。听到燕子呢喃,我们知道是春天来了,而如果听到大雁的鸣叫,我们知道秋天的脚步已经不远了。中华民族勤劳的祖先们,通过对大自然细致地观察,从鸟类的迁徙规律中,发现了季节更替的秘密,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农业谚语,为后世传颂。“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寒露雁南飞,菊花开”等,便是其中的代表。

雁叫声除了告知我们季节的变化外,也被古人用来歌怀咏志,其中更多带有了一丝凄凉悲苦之意。在唐朝的边塞诗中,诗人们多用雁叫来描绘离别之苦,高适在《别董大二首》中写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便写出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唐代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也用雁叫表达着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诗圣杜甫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则是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代大词人苏轼以踏雪飞鸿、一去无踪作比,发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让人无限惆怅。相比之下,用大雁来比喻喜悦之情的,毛主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清平乐·六盘山》一词中,他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屈指行程二万”来描写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长征的胜利,直抒胸臆,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

更难能可贵的是,从大雁和雁群身上,我还学到了很多高尚的品质,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大雁关爱老弱病残,不抛弃不放弃,让我懂得了仁者之心;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至死不渝,让我懂得了忠贞之情;雁阵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排列,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让我懂得了谦恭之意。

人生路上,我也愿意做一只南归北往的大雁,在广阔的天空中展翅翱翔,无惧风雨、无畏征途,奋力谱写一首属于自己的壮丽诗篇。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

编辑:梁成栋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