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村路

2021-07-07 16:54:34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牟伦祥

小长假期间,应朋友之邀去他家做客。一大早,我从城里出发,汽车沿着柏油马路飞速行驶,沿途万木葱茏,生机勃发,清新的空气伴着愉悦的心情,慢慢打开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

1984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年5月,我幸运考上了招聘乡干部,领导安排我驻S村,因初来乍到,魏乡长决定带我去S村。

那天清早,我们在布谷鸟鸣叫声中出发。一小时后,我和魏乡长汗流浃背来到一条小河边,河水清澈透亮,自北向南哗哗流过。我们脱鞋涉水过河后,又继续赶了一小时路,小心翼翼经过“梯子岩”“九倒拐”等危险地段,才爬上海拔800米的平路。这是一段土路,土质粘性强,下雨之后泥脚深,太阳一晒,稀泥变成凶神恶煞的刀脊路,人走在上面苦不堪言。等进了村,我全身乏力,几乎累散了架。

路难走,但还得要走,而且必须得走。因为要通过这条路,向群众传达党的声音,要向上级反映群众的愿望。所以,多少个黎明与黄昏,多少个雨天晴日,这条村路上都有我急急奔走的身影。

一次雨过天晴,我穿上花20元钱买来的一双新皮鞋,鞋帮与鞋底是胶粘的,不知是皮鞋质量不过关还是路实在难走,还未到村里,鞋帮、鞋底分家了,我只好赤脚走进村里。从那以后,下村我只穿解放鞋,牢实耐穿,走路快捷。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党的政策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养蚕、养猪、养长毛兔成为S村的支柱产业,家家户户都有存款了,要求修公路的呼声日高。

请人勘测路线走向、号召村民筹劳筹钱、购买修路器材……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到征用土地时却卡了壳。特别是邻近场镇的几个村社,认为修这条路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好处,而且占用的尽是良田,因此阻力较大。我和同事知难而进,反复召开群众会议,多次进行个别走访,找准症结,商讨对策,最后让受益最大的S村给予占地村社3年适当补助,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1991年冬,修路的炮声响了。经过一年多不懈奋战,S村村民用肩挑、用手刨,靠原始工具硬是修通了一条长达18公里的出山公路。尽管是碎石路面,但不妨碍摩托车、四轮货车通行,村里的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出大山。我下村骑上摩托车,虽然道路凸凹不平,但告别了“雨天一团糟,晴天一把刀”的土路,体会到了速度与激情带来的快乐。

花香蜜蜂采,路通客人来。周末或节假日,城里人开始到S村钓鱼、购买农产品甚至参观田园风光。村里有头脑的人,立即瞄准商机,办起农家乐,吃住玩一条龙服务,价廉质优,把城里人的票子赚进了腰包。

1999年,党和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这是由政府出钱改造的一项民心工程。S村这条村级公路被裁弯取直,拓宽扩展,水泥硬化后路面宽阔,平稳整洁。我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缩短了下村时间,心里乐滋滋的。

也是在这一年,我考进检察机关,告别了这条陪伴我15年的村路。到新单位后,我时常牵挂那里的人、那里的路。2005年,朋友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我,政府又给这条路加装了护栏,设置了警示标志,运载桃子、李子、柠檬的车辆在漆黑的夜晚也可行驶自如了,危险路段不再危险,真正做到了畅通无阻。

两年前,这条路又迎来华丽变身,政府将水泥路改为柏油路,实施“白改黑”工程,公路两旁栽种了行道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容村貌为之一新,乡村振兴的春风让S村亮堂起来。

岁月流金,不负遇见。S村20年来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无不折射出党的决策英明伟大,党的政策大得人心。晚上,群星闪烁,山风习习,蛙声起伏。我和朋友坐在他家小洋楼前的花园式院坝,畅谈往事,感慨万千。

不知不觉中,月上中天,树影后移。朦胧月色中,我回眸远眺那条曾经走过的下村公路,如巨龙腾飞,一跃出山外……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编辑:梁成栋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