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从“柴米油盐”的“柴”说起

2021-06-15 20:26:57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覃汇

1976年初,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教师家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的降临在给父亲母亲增添喜悦的同时,也给并不宽裕的家庭加重了生活的负担。母亲曾对我说过,我和哥哥都是吃百家饭、野菜汤长大的,要懂得感恩、学会给予。正因为如此,自打能记事起,我对“柴米油盐”的生计问题就特别敏感,并养成了节约粮食的习惯,因为它关系着我们一家人的温饱。

5岁那年,我便学会了用木糠生火煮饭。依稀记得,先在炉子中间和炉口各放入一根圆木棍,两根木棍形成一个直角,然后在炉子里填入木糠,直至木糠与炉面平齐,用一块大木块压实压平,小心翼翼地取出圆木棍,就可以把盛好米的锅放到炉子上生火了。从炉口处点火,引燃木糠底部,圆木头腾出的位置,在木糠中形成了向上引燃的空气通路,用扇子轻轻送风……每每大风或雨后,我和哥哥最喜欢到离家不远的那片树林去玩,因为可以捡拾到许多掉落在地上的树枝或树皮。用绳子把它们捆起来,带回家里晾干,便成了煮饭炒菜时十分易燃的柴火。用柴火煮饭炒菜时会闻到淡淡的木香味。母亲说,这是木焦香,是慢火熬出来的,这样做出的饭菜也会特别香,做人啊也一样,只有耐得住清贫、苦难,才能炼得出富足、辉煌。那时的童年,简朴、快乐,这多少离不开父亲母亲为我和哥哥赢来的自强和乐观。

1983年春,我们一家随着父亲的工作变动搬到了玉林城区,住进了机关大院里。那时,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放着一个烧蜂窝煤的炉子。因为是过渡住房没有厨房,邻居们都习惯把炉子放在外头煮饭炒菜,遇到下雨天时才把炉子挪进房里。炉子也是各式各样,块头不大,有用漆桶改造的,也有用泥瓦做的,中午和黄昏的做饭时间,走道上香飘飘的,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是哪家炖的猪腿花生、谁家做的腊肉饭……周未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跟着母亲蹬着三轮车到煤场去买蜂窝煤。为了节省几分钱,我们自己搬、装、卸,汗水湿了衣服、煤灰沾在脸庞,但快乐在心头。

1988年秋,我们家搬进了玉林地区行署的大院里。这个时候,煤气正逐步普及千家万户,但价格比较贵,且有销售旺季和淡季之分。母亲精打细算,在淡季时多买几罐备用,以错开旺季的高价。煤气罐个头大,充气后沉,为了省下送货上门的两块钱,父亲在他的自行车后座加了两根50公分长的叠木,把煤气罐捆在后头驮到楼下,再喘着大气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把煤气罐扛到楼上……我和哥哥曾报怨父亲,干嘛不多给几块钱,让运气公司直接送上门,省心省事。母亲知道后严厉地批评我们,“生活好了,但也不能忘了苦日子,节俭才是一生的财富”。

2006年冬,家里安装上了天然气。起初母亲是持反对意见的。我知道,并非母亲不了解使用天然气的环保、高效、安全、便捷,而是因为单就安装费就要2000多块,母亲觉得太贵了。我们也给母亲算了一笔经济账,管道安装费是一次投入,永久性使用,是国家节能环保大势所趋。母亲拧不过我们的执着,只能点头同意。天然气启用后,父亲母亲再也不用为买煤气、搬煤气罐的事发愁了,家里也不再出现炒菜、洗澡时煤气突然不足所带来的不便和尴尬。每次出远门,母亲都要逐一检查燃气开关是否已关紧。母亲说,这样做即是出于安全考虑,还能节约燃气、防漏气。

从柴火到煤气,到天然气,再从天然气到走向千家万户的太阳能、风能……“柴米油盐”是一本家书,记录着平凡日子的生活点滴,见证着自强不息的中国速度;又是一面镜子,映着“乐观、勤劳、节俭、和睦、向上”的家风家训,折射着大国小家的仁仪礼德。

古人云: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为“柴米油盐”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把我们一家人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凝聚着父辈对儿孙的期望、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凝聚着我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追求。我想,这正是我和我的家人执着奋斗的。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

编辑:蒋起东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