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基本摸清

2023-02-24 16:00:14 来源:法治日报
分享:
-标准+

组织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获取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

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基本摸清

□ 本报记者 蔡岩红

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获取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

交通运输行业完成了500多万公里路网、90多万座桥梁和隧道,以及6000多个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和千吨级以上内河泊位、1.5万公里的三级及以上内河航道的调查;

自然资源地质行业开展了2081个县(区、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掌握了全国28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

应急管理行业协同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行业获取了70万多个公共服务设施、近15万个危化企业、3万多座非煤矿山和煤矿等承灾体信息,450万条综合减灾能力数据,230多万条年度历史自然灾害数据;

生态环境行业获取了全国民用核设施调查数据2.3万条;

……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5月31日,国办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近日,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主任郑国光通报,近三年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地区组织全国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为全面做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确保普查调查数据质量

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摸清我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全社会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自然灾害,造成部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应急管理部通报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12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554人,紧急转移安置242.8万人次;倒塌房屋4.7万间,不同程度损坏79.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2071.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

据郑国光介绍,调查是这次灾害风险普查的基础,此次任务是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调查数据。

近三年来,国务院普查办统筹协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应急、气象、林草、地震等行业部门共同研究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其中调查类技术规范48项,统一的调查底图,统一的工作流程、统一的数据格式,以及统一的调查时间基线,再分行业部门组织全国培训、研发调查和数据质检软件、组织调查、开展数据质检等,全国100%的乡镇、100%的社区(行政村)和7‰的家庭也参与了调查。通过上下各方协同推进,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任务。

数据的质量及完整、规范是这次普查调查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的重要基础。参与调查的行业部门和各地向国务院普查办汇交的调查数据要进行综合性质检,检查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通不过的,再退回行业部门整改。“这样的流程和方式确保了这次普查调查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郑国光说。

普查首次摸清多个“家底”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能力。“这次普查参与部门多、人员多、层级多、链条长、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循。”郑国光坦言。

此次普查体现了协同性。国家层面19个部门和单位参与调查,部门之间同步推进,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避免“木桶效应”。另外,这次调查涉及国家、省、市、县四级,有的还需要乡镇、社区(村)参与,做到了层级职责明确、目标一致、衔接有序的上下协同。此外,普查工作制度和技术体系相互衔接,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联合办公,形成管理和技术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普查工作格局。

“国务院普查办明确了‘谁调查、谁质检、谁负责’原则,把‘质量第一’的要求贯穿到普查工作的各个技术环节,把好数据成果汇交入库的‘最后一道关口’,确保海量数据能够客观反映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承灾体数据的客观性,为后面的评估与区划工作奠定基础。”国务院普查办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说。

此次开展多灾种、多承灾体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这次普查还推动完善了致灾因子调查,带动了承灾体调查,具有开创性。如第一次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普查调查工作,推动致灾数据和承灾体数据的有机融合,推进了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共用;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特别是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为我国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第一次补齐了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不完整的短板,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来89场重大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情数据和救援救灾情况;第一次开展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一边普查一边应用见效

“从这次普查方案制定开始,就确定了‘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推动普查成果应用。”郑国光介绍说,国务院普查办先后印发了加强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普查应用成果。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国务院普查办组织专题组,联合北京、河北、浙江,利用普查数据成果针对极端情景下人口、房屋建筑、道路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及其影响,开展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所在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形成专题评估报告,提出安全保障工作建议。

服务行业发展需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基于普查获取的房屋建筑调查数据和灾害风险属性信息,牵头开展2022年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探索普查成果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城市体检、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的应用。交通运输部门针对干线公路普查发现的高风险点,全面实施“十四五”期间灾害防治工程。水利部门将普查数据成果用于指导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支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自然资源部门将普查成果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隐患治理等常态化灾害防治,有部分成果已应用到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等。应急管理部门将普查成果融入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综合研判能力。气象部门将普查成果纳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各级气象部门在业务方面的应用,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观测站点选址、气象灾害保险等方面。

服务于城市安全管理。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将普查数据与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城市管理平台融合,为城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会商评估、应急救援处置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切实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各地还积极探索将普查成果融入社区综合管理体系。浙江杭州西湖区利用普查数据进一步补充“楼安卫士”基础数据,实时更新街道建筑安全码和楼安指数,排查隐患房屋建筑,确保社区安全。福建南安市构建普查成果运用“一张图”,将普查出来的地质灾害点、危化企业、救灾队伍、物资储备、避灾点等数据纳入市网格数据库,在人员疏散、应急避险、紧急救援、物资调配等方面提供支撑。



编辑:周芬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