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2022-07-29 15:21:14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加快补齐防灾减灾短板 提高自然灾害设防水平

“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高发。应急管理部近日通报,今年上半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3914.3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78人,直接经济损失888亿元。

为提高全国防灾减灾救灾整体能力和水平,国家减灾委员会近日印发《“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体制机制、抗灾设防、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基层减灾、救灾救助等方面设定目标,引领各地各有关部门聚焦目标、突出重点,统筹谋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实现全国一盘棋。加快补齐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短板,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灾害防治缺综合性法律

《规划》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近年改革实践中,一些地区和部门反映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各方统筹协调、综合应急保障、社会深度参与等方面亟待提高。”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陈胜坦言。

一些地方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化,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亟须强化。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与响应联动、社会动员等机制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自然灾害防治缺少综合性法律,单灾种法律法规之间衔接不够。基层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与实施国家重大战略还不协调不配套。交通、水利、农业、通信、电力等领域部分基础设施设防水平低,城乡老旧危房抗震能力差,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存在短板,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病险水库隐患突出。

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监测网络不健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执行全灾种应急任务中,面临航空救援等专业化力量紧缺、现代化救援装备配备不足等难题。地震灾害救援、抗洪抢险以及森林草原火灾扑救等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力量布局不够均衡。

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增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缺少系统培训,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尚未牢固树立。公众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技能低。社会应急力量快速发展需进一步加强规范引导。灾害保险机制尚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突出源头管控减轻风险

陈胜介绍说,《规划》总体目标锚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阶段到2025年,基本建立统筹高效、职责明确、防治结合、社会参与、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第二阶段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重特大灾害防范应对更加有力有序有效。

围绕完善体制机制,一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修订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重特大灾害调查评估制度,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和各领域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工作格局。

围绕减轻灾害风险,突出源头管控,将灾害风险评估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将达到90%,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在1.5万以内,力求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

围绕高效救灾救助,增设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健全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和各项救助政策,加强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

围绕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全国城乡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目前,我国已构建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体系,总量达100余万人,多为基层干部兼职,覆盖全国所有城乡社区,多灾易灾地区还实现A、B角配备。”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司长来红州说,各级灾害信息员主要承担灾情统计报送职责,同时,还兼顾预警信息传递、灾害隐患排查、险情信息报送等任务,协助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等工作,他们是基层的“第一响应人”。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各级灾害信息员已累计报送灾情险情信息26.5万条。

补齐城市防灾减灾短板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灾害多发频发,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实践中,暴露了我国一些城市在防灾减灾领域存在诸多短板不足。

对此,《规划》提出多项措施,陈胜具体归纳为五个“突出”:

突出应急准备,强化大灾防范应对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制,修订完善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应急预案,加强关键救援力量预置、物资装备调运、灾后救助恢复等全方位准备,落实落细资源统筹、工作协同和任务分工等措施。

突出风险区划,强化各类灾害源头管控。将安全和韧性、灾害风险评估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编制修订灾害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科学划定灾害风险区和控制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布局。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设防水平。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跟进部署监测预警、抢险救援、综合保障等3个方面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防灾减灾工程项目。

突出避灾避险,强化预警和响应衔接联动。制订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标准规范,建立健全责任人“叫应”等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衔接联动机制,必要时采取停工、停学、停业、停运、停止集会、交通管控等刚性措施,避免发生群死群伤事件。

突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良好氛围。在防灾减灾科普宣教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开发一批重大灾害事件案例库,打造一批线上线下培训精品课程,建设一批防灾减灾研究交流基地,以加大典型案例解读和警示教育,提高干部群众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

“《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救灾救助要更加有力高效,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来红州说,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将聚焦《规划》目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加强救灾救助能力建设。将做细群众安置救助,做实救灾物资保障,做好部门应急联动。

记者 蔡岩红

编辑:周芬棉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