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时延安教授、刘计划教授合编的《大案诊微:前行中的中国刑事法治》(中国言实出版社2025年版),以“诊微”命题,延续“大案”系列丛书以小喻大、见微知著的特色,既剖析个案处理的法律适用规则,又从犯罪成因、社会影响、司法应对等维度深度挖掘个案司法决策背后的价值考量与社会治理命题。
全书聚焦2022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7起典型刑事案件,如透镜映射出中国刑事法治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完善的真实轨迹,呈现出当下刑事法治三大进步:
程序正义成为司法的本能。疑罪从无不仅是保障人权所必要,也是惩治犯罪之必需,是国家刑事法治水平的试金石。
逻辑理性融入裁判的思维。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信息透明与执法刚性的双轮驱动。
人性光辉照亮法治的殿堂。司法机关始终以客观证据为锚点,让法律的理性之光刺破人性的迷雾。
司法机关在各种复杂的证据中寻找真相,综合考虑天理、国法、人情。在证据链的断裂处寻找真相,在舆论场的喧嚣中坚守理性,在法律条文的刚性与社会现实的弹性之间探寻边界,每一份裁判文书都凝聚着司法者对正义的理解与诠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案正义的实现,更是整个司法系统的三大革新:从“重打击轻保护”转向“打击与保护并重”,从“实体优先”转向“实体与程序并重”,从“权力主导”转向“权利本位”。当程序正义成为司法的本能,当逻辑理性融入裁判的思维,当人性光辉照亮法治的殿堂,我国刑事法治正以坚实步履,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法治新篇章。这一进程或许充满挑战,但每一个案件的公正处理,每一次司法理念的进步,都在为我国刑事法治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薛子寒)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