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穿越迷雾 “一站式”解读执行异议之诉

《执行异议之诉二十四讲》序言

2025-09-16 15:24:3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张勇健(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

执行异议之诉,既是近年来民商事审判实践中难啃的“硬骨头”,也是民事诉讼与民商法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其复杂性、思辨性以及多样性的问题面向,使相关研究如雾里看花,扑朔迷离。唯穿越迷雾,破解之为快。令人欣慰的是,《执行异议之诉二十四讲》一书做到了。

毫不夸张地说,本书作者王毓莹教授是国内执行异议之诉问题领域的开拓者、先行者、深耕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执行异议之诉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执行异议之诉司法解释”)于十年前立项,立项伊始,作者便开始作为主笔人深度参与其中,其间每次研讨交流,作者对执行异议之诉问题的深刻认知总是令人惊叹。其起草的“执行异议之诉司法解释”初稿,几乎涵盖了这一领域的绝大部分问题,虽新出台的解释与之尚有出入,但其对于执行异议之诉搭建的框架体系与探索的问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后十年间,作者一直深耕这一领域。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十余年功力的潜心之作。

一直以来,我对此书充满期待,作者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其一场场行云流水的庭审、一份份说理清晰的判决、一篇篇传道解惑的文章、一个个落地生根的妙想以及直抵人心的温暖的随笔文章都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作者在本书中立足本土司法生态,紧扣执行异议之诉的演进脉络,尤其是“执行异议之诉司法解释”的新发展,系统梳理制度逻辑。其同时也将借名买房、隐名持股等充满实践争议的中国特色问题纳入研究视阈,彰显其立足实践的理论自觉和学术担当。司法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司法解释不可能对于实践中的所有问题作出规定,本书恰可以弥补这一遗憾。其穿越迷雾,“一站式”解读执行异议之诉。

本书的内容不仅涵盖执行异议之诉的制度演进、范畴界定、价值功能、程序困境、实体困境、与其他执行异议之诉的关系、与纠错程序的关系、与另行起诉的关系、构成要素、要件分析等程序问题,而且包括无过错不动产买受人、消费购房人、其他涉房的案外人、不动产预告登记权利人、涉行政权的不动产的案外人、涉及动产的案外人、涉及典型担保的案外人、优先权人、非典型担保的权利人、租赁权人、共有权人、涉及到期债权的案外人、涉及股权的案外人提起的执行异议之诉是否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实体问题。

本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作者二十年最高审判机关的司法实务工作经验,塑造了其关注本土问题、倾力中国实践的学术品格。本书二十四讲,皆围绕我国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难点、痛点展开,热点话题充斥其间,不回避、不取巧,直面问题的“风暴中心”,读之十分解渴。作者以数百份裁判文书为样本,提炼出无过错买受人、消费购房人等八类主体排除执行的裁判规则,将抽象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司法技术。书中对执行异议前置程序存废、虚假恶意诉讼识别等争议的剖析,直指司法痛点,为实务工作者提供了亟须的方法论工具箱。

第二,读者友好型的编排体例。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本书采用了专题式的章回体写法,共分二十四讲,每一讲专注一个核心命题,各讲逻辑连贯却又适度独立。这种编排体例,使读者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阅读时间,逐一击破各个问题,获得即时满足的阅读体验。

第三,精妙的案例分析。本书共整理、分析了一百余个典型案例,可谓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这些案例多为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案例以及公报案例,有些是作者参与审理的案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以往的案例分析不同的是,作者作为曾经的裁判者、现今的学者,总能以其独特的全新视角为我们呈现出经典案例的别样分析。

第四,跨学科的广博知识体系。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处在民商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部,属于跨学科、跨法域问题。作者以执行救济制度的功能划分为经纬,针对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与其他执行异议之诉、纠错程序以及确权之诉等长期困扰实务的程序选择难题,以规范溯源与典型案例为双翼,厘清程序分野。同时对于排除执行的实体规则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给出确定的答案。执行异议之诉问题领域的传统研究,多聚焦于民事诉讼法学界,程序法有余而实体法关照不足。作者既是民商法学教授,又兼具审判实务经验,其知识体系横跨实体法、程序法两大法域,得益于此,本书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横跨多个学科,视野广博、思路开阔。

本书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丰富的实务积淀,对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制度展开系统性研究。相信此书不仅可为司法者提供裁判镜鉴,更能为立法者沉淀实践经验,为研究者开拓新的论域。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