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冠男
6月14日,以“数字时代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为主题的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2025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河北省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法学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相关法院、检察院以及北京、天津、江苏、吉林、广东、广西等地高校、企业、律师事务所共200余人现场参会,展开热烈探讨。
年会当天正逢2025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日报社全面依法治国智库负责人、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副会长杨幸芳在会上作了《数字时代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多元路径——以法治媒体智库为视角》的主题发言,分享了法治媒体智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赋能。
杨幸芳介绍,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权利主体模糊、权利客体形态复杂、权利内容不清晰等主要困境。这些困境一定程度使非遗权利交易不畅和资产化机制缺失,限制了非遗的市场价值实现和可持续发展。在数字时代,侵权成本低、侵权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维权举证难,非遗所涉的知识产权更容易被侵权。
杨幸芳提出,法治媒体智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定位,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其作为立法智囊和政策解码者,可提供立法建议和政策解读,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有效实施。同时,其还起着实践链接和跨界协同的作用,能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护合力。在侵权监督、舆论引导、品牌宣传和运营转化等方面,法治媒体智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制日报社全面依法治国智库依托法治日报、法治网等主流媒体,会同顶级法律、知识产权专家,即将推出知识产权频道并设置非遗专栏,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传播赋能。
杨幸芳认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可迈向“法治-技术-文化”三角联动范式。在法治端,可将非遗保护特别条款纳入著作权法等;在技术端,可制定AR展演防截屏技术等非遗数字化安全标准,并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生态建设;在文化端,可发布“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指数”等。总体来说,法治媒体智库可携手各方,共同构建一个法律保障有力、技术赋能有效、产业创新有力、公众参与有序的非遗知识产权多元保护新格局。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