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关于故乡

2023-11-07 09:31:4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 刘晓莹

鲁迅先生曾经感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实际上,在对待某些事物的情感上,古今中外还是心里攸同的,比如对母亲的感恩、对故乡的眷恋。

抛却美丑、贫富,绝大多数的母亲几乎就是同一个人,那个人勤劳、无私、肯奉献、爱家人。同样,抛却美丑、贫富,绝大多数的故乡也几乎就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地方风俗淳朴,人物敦厚,让游子魂牵梦绕。

就像无法选择父母一样,人也无法选择自己的故乡。故乡是一个戳印,随着童年时代的启蒙、成长,不知不觉地印到心上、刻到血脉里。这个戳印就像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一旦离乡,便会感知到它的牵绊。因此,有人说,故乡只属于离乡的人。

对故乡的依恋几乎是人的本能。屈原唱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而人类如果没有共情,何以能体察到动物这些特性?汉高祖刘邦用“四面楚歌”的心理战打败了楚霸王,自己却在回归故乡沛县时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故乡,在两个楚人的争霸之战中,被动地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间接地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自古以来,最能体会乡愁的有几种人:一种是出外谋前程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一种是戍边当兵的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种是外出讨生活的人,像走南闯北、货通天下的晋商,走到哪里便将山西会馆建到哪里,赚了钱,就要“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又像东南沿海那些到海外淘金的人,即便人一时回不到故乡,也要漂洋过海地将挣到的钱寄回来,让故乡的亲人置屋娶媳妇,做着有朝一日回故里过安生日子的准备;还有一种是主动或被迫背井离乡的人,“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于右任先生晚年这首绝唱道尽有家回不得的哀伤。

有人说,作家和故乡互相成就。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里,都有自己的故乡。叶圣陶先生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就怀念起故乡来了,于是有《藕与莼菜》一文。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原型基本是故乡人和事。女作家萧红在生命尽头,将故乡和童年记录成一本《呼兰河传》。莫言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里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而对于什么是血地,贾平凹曾在自己的书中这样讲,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故乡都是如同母亲一般的存在,但凡有所求,它便在那里,予取予求。

古镇凤凰是作家沈从文的故乡,也是画家黄永玉的故乡。古镇有沈从文先生故居和墓地,墓地石碑上是黄永玉为表叔刻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画家黄永玉用画笔画遍了故乡的美景,用文字以《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为题,为故乡画像、为故乡人作传。在一本名为《回望: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的传记里,经济学家张维迎以回望的姿态,介绍了自己成长过程中身边的一个个真实的人物。这些人物中,有作者目不识丁的父母,有回乡当农民的发小,有陕北故乡的村主任、公社书记、民间收藏家以及中学时代的同学、老师,也有大学的恩师、曾获诺奖的博导以及敬业的业界同行。作者在序言中说:“这本书讲的是土壤的故事、园丁的故事,不是树的故事”,言下之意,让读者把这本人物侧写合集当作传记来读。保持对故乡的关注,习惯对日常生活、凡人小事给予专业审视,这或许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治学方法。

在与故乡的关系中,最特别的人是苏东坡。东坡先生的一生,在异乡比在故乡时间长,而他无论到哪里,都能把哪里过成故乡。他一生3次被贬,45岁时被贬到黄州,一去就发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继而又得知“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于是“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慢著火、少著水的“东坡肉”就此诞生。59岁时被贬到偏远的惠州,他过着“饱食惠州饭,细和陶渊明”的日子,声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62岁时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但他带着百姓弃旧习、务农桑,开辟学府、讲学明道,等到3年后离开时,却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东坡先生自我鉴定,“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无论到哪里,都来之安之,在生活中扎根,与百姓打成一片,把异乡过成故乡。

无论是那个独一无二、不能被替代的故乡,还是那种安心处即是的故乡,都是母亲一般的存在。它总是慷慨地给予、无私地滋养并不图回报,然而,对于母亲一般的故乡,我们该如何对待呢?或许,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问题。

(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