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子
“要纠治急功近利、盲目决策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十五五’工作要从实际出发,防止盲目冲动跟风、指标层层加码等问题。”10月28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条具体部署便直指急功近利、盲目决策问题。
越是狠抓重点工作,越要克服浮躁之风。在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有的领导干部脱离实际提出广告牌匾“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等禁止性规定,损害了群众利益,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领导干部强行推动建设总占地面积约140亩的文旅项目,后因资金链断裂成为“半拉子”工程……实践反复证明,“形象工程”坏形象、“政绩工程”没政绩、“面子工程”丢面子,急功近利者、盲目决策者最终只会弄巧成拙、自毁前程。
“纸糊的凳子不中用”,那为何总有极少数领导干部热衷“糊弄学”?说到底这是形式主义在作祟,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于他们而言,个人升迁是首要目标,工作的出发点重在“向上生长”而非“向下扎根”。在“政绩冲动症”的蒙蔽下,他们对周期长、见效慢的民生工作视而不见,总想着做大文章、上大项目,以“作秀”代替“做事”、“造势”代替“造福”、“短平快”代替“长远实”。比如,在去年热播的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中,贵州六盘水市委原书记李再勇就坦言,“自己离中管干部只有最后一步了,希望搞一些大手笔、大动作,搞一点大动静,这样才能够引起上级的关注”。
事实是,“向下扎根”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现实生活中,那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干部,往往最得民心;那些经深入调研、科学决策的重要工程、重大项目,往往效果最佳。而形象工程看似是气势恢宏的“大手笔”,实际是流失民心、浪费资源的“大败笔”。这也再次警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上“少造景”,事业上“多造福”。紧盯形式主义,谨防权力观异化、政绩观扭曲、事业观偏差,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些虚头巴脑,多一些长远眼光,少一些短期冲动,如此方能积潜功为显功、化潜绩为显绩。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越往纵深推进,越需要建立健全制度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在“实”字上下功夫。比如,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从违反群众纪律调整为违反政治纪律,并作为从重或加重处分情形,不失为一种震慑。另一方面,要在“常”字上做文章。目前,通报负面典型已形成常态机制,可有效达到以案为鉴的警示效果。
纠治急功近利、盲目决策问题也是为基层减负。我们期待综合施策下,广大党员干部能真正心系基层、服务群众,坚决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切切实实造福一方,为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