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果园“销冠”给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启示

2025-10-29 16:15:46 来源:工人日报 -标准+

孔德淇

“忙得招架不住了,大家下单不要下多了!”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曹立老师的玩笑话,道出了“阳光2号”杂交柑桔的热销盛况——据10月27日央视新闻报道,这款耗时10余年培育的第五代杂交柑桔,7天售罄2.5万斤,实现了“科研+销售”的双向奔赴,为产学研融合与人才培养提供了生动范本。

在诸多领域,科研的价值在于落地生根与普惠民生。让冰冷数据沾烟火气,让高深技术接地气,印证了科研既要攻克难关,更要惠及民生,既要有纸上论文,更要有长在地里、甜在舌尖的实际产出。

“不能只让研究生会写论文,要做到全面发展”,这样的育人理念打破了部分学校农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惯性。上述新闻中,学生跟随导师在田间找问题、传技术,从2023年在朋友圈年销7万元,到如今成“销冠”,“下地进田”与“闯市场”的磨砺,让学生既懂育种技术,又通市场逻辑。这种“科研+实践”的培养模式,让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在市场中迭代,让不少农学生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市场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柑桔热销背后,是科研与市场的同频共振,是信任与品质的双向成就。“教授专家亲自管理”“绿色无公害生产”的品质承诺,赢得网友的“求购潮”,这既是人们对品质的认可,更是对科研机构公信力的信赖。团队通过销售端反馈,精准捕捉消费者对口感、风味的需求,为前端育种改良提供参考;学生在与消费者互动中,直观理解市场需求,让科研方向更贴近民生——“研究育品种、市场验成果、反馈促改良”的闭环,让科研不再“自说自话”,而是形成服务市场、扎根民生的良性循环。

反思当下,一些机构实验室成果看似前沿,却因脱离市场需求难以转化;一些学校教育停留在“书本教学”,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果园“销冠”的事例给出了破局之道:科研要向下扎根,育人要知行合一。当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市场终端紧密相连,科研价值才能最大化,人才成长才能更全面。

果园里的“销冠”绝非偶然爆红,而是科研坚守、育人智慧与市场思维的结果。愿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生根,更多人才在实践中向阳生长,书写产学研融合、育新人兴产业的新篇章。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