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乡村工匠,推进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

2025-10-29 16:07:59 来源:工人日报 -标准+

丁慎毅

10月25日,浙江杭州临安区技能竞赛现场,裁判长一声令下,工匠们握起砖刀抹浆砌筑。这一幕看似寻常,却让从业20多年的绍正祥紧张到手心冒汗。3个小时后,他和另外17名工匠将成为全国首批拥有“职称”的乡村建设工匠。(见10月27日《杭州日报》)

据报道,此次竞赛是全国首次由住建部门、人社部门、总工会联合开展的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去年9月,住建部、人社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对开展工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进行了细致部署。

没有切割机,灰缝精度需控制在8~12毫米之间,这些贴近农房建设实际的设置,让上述竞赛见证了乡村建设技能从“经验时代”迈向“专业时代”。一位参赛工匠拿到四级(中级工)证书时说:“以后干活更有底气了。”这句话道出了制度变革对个体命运直接的改变。

这份底气来自三重保障:住建部门的《乡村建设工匠国家职业标准》让手艺有了统一标尺;人社部门的等级认定打通了职业通道;工会的参与赋予了权益保障。

专业技能与标准规范结合,转化为乡村建设的安全保障和技术保障。有关数据显示,农村自建房安全事故中,有相当大比例与施工不规范直接相关。与此同时,全国乡村建设工匠中,30岁以下的青年工匠占比很少。一边是令人担忧的安全事故,一边是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乡村建设这个关乎亿万农民安居的领域,必须尽快培养起稳定的乡村工匠队伍并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

如今,在四川绵竹,榫卯工匠用传统工艺修复古建;在湖南浏阳,油纸伞传承人将70多道工序传授给农户;贵州“银匠村”将银饰锻制发展为特色产业……工匠们从施工者转变为品质把控者、文化诠释者,重塑着乡村文化的肌理与灵魂。

乡村建设工匠评“职称”只是起点,未来还需更多配套保障。比如技能培训要跟上时代发展变化;政策激励要实实在在,将职称与创业贷款等举措挂钩等。

乡村振兴要靠人来实现。乡村建设工匠拥有“职称”,是一份被制度认可的尊严与保障。期待更多地方行动起来,激活乡村建设的人力资源。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