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社区治理需要更多“青春小店”

2025-10-29 15:51:37 来源:南方日报 -标准+

钟 颐

青年创业和社区治理如何双向赋能?《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不无启示。

近日,广东佛山凤池社区青春小店的几位年轻人带着亲手制作的糕点,走访慰问社区内的孤寡老人。这一幕看似平常,却是青年力量融入社区的生动缩影——当地以“青春小店”为切入点,推动旧村改造、政策扶持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无论是青年创业,还是社区治理,都各有其痛点。一方面,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善于学习新鲜事物,但往往缺少初创资金和场地,面临“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总体年龄偏大,缺乏新鲜血液,是不少社区面临的困境,这不仅是“少了些人手”,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公共服务短板,降低社区活力。

这些痛点构成了利益的汇合点。梳理不少社区的实践,尽管路径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了“资源换服务”的模式。比如,有的盘活社区闲置空间,探索“基金+空间+服务”运营机制,以低偿出租、公益置换等方式降低创业成本,引导青年反哺社区;有的推出青春小店联盟,为店主成长赋能,后者定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有的以项目为抓手,形成了“场地支撑项目、项目带动治理、治理反哺社区”的良性循环……

如果说,社区治理正从粗放走向精细,更加注重流程闭环和多元参与,那么共建青年友好型的“造梦工厂”,双方一起成长,形成内生动力,未尝不是一条可行的思路。

进一步看,共生不仅是一种关系,更是一种生态。“周边环境好,店铺才会更好。我们早已是社区的一部分。”凤池社区一位店主的话虽然朴素,却道出了深刻的道理。比如,在村里开咖啡店,要给网友一个打卡的理由,获得稳定的客源,靠的就不能只是那杯并不稀奇的咖啡,还有背后的风土人情、独特景观、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等,也就是多种体验交织的获得感。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当地一面建立档案、开展创业培训、组织经验分享,一面通过宣传引流、组织市集、举办创意赛等方式,为小店带来人气,体现了从内到外的赋能意识。

换个视角看,当新的业态能够落地生根,也有利于吸引新的要素融入,以示范效应带动规模效应。当然,这样的默契并非一蹴而就,它本身就是治理工作的一部分。例如,青春小店的经营既有可能丰富便民服务,也有可能影响居民生活,与社区管理形成冲突,需要充分协商、明晰规则。从“暂住者”变成“自家人”,从“合伙人”走向“共享者”,相信以青年的才干、基层的智慧,这股“柔性的力量”可以更加多元,程度更加深入。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