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 辰
10月20日晚8时,2025年天猫“双11”正式现货开卖。可别以为今年“双11”这时候才开始,早在10月7日,快手就抢先启动预售,较去年提前3天,2025年“双11”电商大促时间被再度拉长,创下新的纪录。
大促时间不断拉长,已经是近几年“双11”的常规动作。早年的“双11”集中在11月11日当天,好处是大促氛围浓厚,能刺激消费者囤货式抢购,坏处是给商家、快递企业带来极大仓储、物流压力。而后出于分散流量、帮助商家灵活调整促销节奏等考虑,2012年天猫首次延长“双11”活动时间,此后各大平台不断拉长促销周期,2024年快手“双11”活动时间长达35天,今年再度“抢跑”,大促时间超过1个月。
有人调侃,把“双11”从购物节变成购物月甚至购物季,就能卷出增长吗?先说结论,今年“双11”除了在时间上做“加法”,同时还做了“减法”“乘法”,变化应时而生、应势而生,是有益探索——
如果消费者没有消费意愿或能力,对“双11”没兴趣,那平台出什么招都没用。故而,在细究各大平台核心举措之前,有个更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网购渗透率。机构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网购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在2024年已达到9.7亿,网购渗透率也从60%上升至接近90%,后续自然增长空间已有限。这指向国内电商行业的运营逻辑,应从增量攫取向存量运营过渡。
具体来看,不同于以往满减叠券的复杂计算,今年“双11”在促销规则上做了“减法”,有的主打“官方直降,低至一折”,有的推行“一件直降”,活动复杂度下降、大促时间拉长,有利于消费者从自身需求出发,理性决策、从容购物。今年“双11”也被称为“首个AI爆发下的双11”,AI导购工具大规模落地,依托AI大模型能够精准洞察消费需求,提高买卖效率,给成交量做“乘法”。将提高消费者购物体验与存量运营联系起来,可以概括为“精耕细作”。今年,多平台将补贴向会员等核心消费者倾斜,有的直接公开表示“(会员)有数倍于非会员的消费力、复购率与品牌忠诚度”,服务好他们“是今年品牌的核心增量”,对核心消费者长期价值的挖掘,也体现了精细化运营。
一系列变化背后,是“双11”从“粗放经营”走向“精耕细作”。17岁的“双11”,不再一味追求短期爆发式增长,而是更加重视长期稳定发展,这恰恰是愈发成熟的表现。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