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已抢空”假象玩的是心理战术

2025-10-28 11:25:58 来源:工人日报 -标准+

丰收

“只剩最后500单!”“3、2、1,上链接!”据10月21日《法治日报》报道,近日,某直播平台上,一名美妆主播正卖力推销一款“限量”粉底液,评论区不断涌现“已拍”“再加点货吧”等留言。然而,记者次日发现,这款宣称“已抢空”的商品依然在售,库存充足。这并非个例。

一些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刻意制造“热销”假象,已然形成一套完整的灰色产业链,而除了人为修改库存数量、制造补货假象外,在不少直播间里,浏览量、加购数、评论、点赞等数据也存在造假现象。

近年来,针对刷单炒信现象的持续治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刷单现象仍存在,且造假手段仍在升级,有的演变为多种手段制造“热销”假象,以诱骗消费者入局下单,从而提升产品销量。这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也会造成不公平竞争。

商家或主播这么做,主要玩的是心理战术。一方面,通过数据造假来增加流量和关注度。当消费者刷到这类直播间,会被商家制造的“紧俏”假象吸引,进而点进直播间围观,促使在线人数飙升。另一方面,通过“库存告急!手慢无!”等紧迫性信息制造焦虑心理,催促消费者下单。这其实运用了营销学中的“7秒钟定律”,即消费者在7秒内决定是否对商品产生购买意愿。不少商家和主播刻意制造数据焦虑,意在刺激部分冲动型消费者在短时间内产生购买意愿,尽量压缩其思考的时间、选择的空间,从而通过这种“心理拿捏”达到扩大销量等目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为满足商家制造“热销”假象这种需求,目前虚假数据制造已形成了覆盖“互动”“销量”“数据”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斩断这一链条,既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也需要平台出重拳整治,还需要有关部门依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严惩不法商家。

据悉,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网信办起草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已进入法制审查程序。《直播电商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规范》两项国家标准也已完成立项,正在加快推进起草制定。期待更完善的监管组合拳对直播电商各类造假乱象形成有力遏制。


编辑:林楠特